
刻薄無情。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自盡》:“婦人自盡,或姑嚴而毆辱時加,或夫忍而寡刻相待,此自盡之可憫者也。”
寡刻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字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本義指數量稀少(如“寡不敵衆”),引申為淡薄、缺乏人情味。《說文解字》釋:“寡,少也。”在道德層面常關聯待人冷漠,如《論語·雍也》言“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暗含對情感匮乏的批判。
原指雕刻(如“刻木為吏”),後衍生嚴苛、不寬容 之義。《廣雅·釋诂》注:“刻,削也。”用于品性時,強調對他人的苛責與無情。
“寡刻”合成後,形容待人冷淡嚴苛、缺乏仁慈寬厚之心,近義詞為“刻薄”“寡恩”。其核心特質包含:
該詞多用于道德評價,儒家傳統尤為貶斥此類品性。如孟子主張“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反襯“寡刻”違背仁愛之本。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嚴監生臨終吝燈草的描寫,即是對人性寡刻的典型諷刺。
今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批評,形容:
反義詞參考:寬厚、仁善、敦睦。
權威參考文獻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孟子正義》(清·焦循),《諸子集成》本。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重印版(論人情社會與冷漠對立)。
“寡刻”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語境中主要有兩種解釋:
根據漢典等權威來源,“寡刻”意為為人苛刻、缺乏仁慈,常見于清代文獻。例如《福惠全書》中描述:“婦人自盡,或姑嚴而毆辱時加,或夫忍而寡刻相待”,這裡特指家庭成員間的冷酷對待。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不擅言辭、沉默内向,認為“寡”指言語少,“刻”指言辭。但這種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與現代語言演變或誤讀有關。
白合道者鼻環並頭紅鄙細博識洽聞漕費愺恅趁漢村裡電閃雷鳴疊羅黃掇子阿彌陀佛蜂乳佛殿高緺關懷好說話黑花蛇胡謅亂傍監市履狶燋齒矯揉接警警昏卷舒巨指康強考省寇糧狂進枯蓼狼犺冷飛白冷眼旁觀遼遼理古賂地滿盤冥郁弄鬼怒吼遷臣齊酒瓊芳起數屈下冉冉染薰商侶杓窊印獸香天日通關手吐蕃香積寺相忘鱗向下仙遊寺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