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霜。 晉 張協 《七命》:“乃勑雲輅,驂飛黃,越奔沙,輾流霜……遂適沖漠之所居。” 唐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詩:“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流霜”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流霜”字面意為“飛霜”,指空中飄散的霜。該詞常用于古典詩文,尤其在描繪自然景象或營造意境時,常與月光、寒冷等意象關聯。例如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代指月光
在詩文中,“流霜”常通過比喻或通感手法,暗指清冷的月光。例如:“一窗明月一窗竹,一縷月光一縷情”中,“流霜”與“月光”呼應,強化了夜晚的靜谧與寒意。
寒冷與孤寂的象征
晉代張協《七命》中“輾流霜”的描寫,将自然之霜與旅途艱險結合,烘托出蕭瑟氛圍。
根據《查字典》的解釋,“流霜”還可引申為:
“逆境中隱藏的才華或美德,待時機成熟後顯露”,例如形容曆經磨難後終展鋒芒的人。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例證或近義詞,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流霜》是一個比喻性詞語,形容物體表面因為寒冷而結成霜凍的現象。它常被用來形容天氣寒冷或寒冷的環境.
《流霜》的拆分部首是“氵”和“長”,其中“氵”代表水,并且“長”是這個詞的主要部分;總共需要11個筆畫來寫作“流霜”。
《流霜》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生民之雅》中的一句詩:“缗(慈)其面目,流涕既霜。”這句詩原指哀傷悲痛到了極點,眼淚凝結成霜。後來,人們将其引申為整個物體被寒冷環境所影響而結霜的現象。
《流霜》的繁體字為「流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流霜》古時候的寫法為「流霜」。
1. 夜晚的寒冷讓窗戶上流霜了。
2. 露水在早晨凝結成了一層薄薄的流霜。
3. 這個冬天真的太冷了,地面上到處都是流霜。
1. 冰霜:形容極冷的天氣中結霜的現象。
2. 霜花:比喻極冷環境中聚集形成的冰晶花紋。
3. 霜降: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表示氣溫開始下降,天氣逐漸變冷。
1. 結霜:形容因寒冷而使物體表面結成霜凍。
2. 霜柱:冰凍極冷的寒氣凝結成的柱狀物。
解霜:指因為溫暖或其他因素導緻物體上的霜凍融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