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東武西的意思、文東武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東武西的解釋

舊時文武官員站班,文官居東,西向,武官居西,東向。始于 漢 叔孫通 所定朝儀。《漢書·尹翁歸傳》:“會 田延年 為 河東 太守,行縣至 平陽 ,悉召故吏五六十人, 延年 親臨見,令有文者東,有武者西。”《明史·禮志十》:“ 成化 十四年定,在外總兵、巡撫官位次,左右都督與左右都禦史并,都督同知與副都禦史并,都督僉事與僉都禦史并,俱文東武西。”參閱《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文東武西”是古代中國朝堂禮儀中的一種官員站位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文官列于東側、面朝西,武官列于西側、面朝東的朝儀排列方式。這一制度始于漢代,由叔孫通制定,用于規範文武官員的站位秩序。

曆史背景與出處

  1. 起源:漢初叔孫通制定朝儀時确立該制度,首次明确文武官員的站位方向。
  2. 文獻記載: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功臣列侯諸将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
    • 《漢書·尹翁歸傳》提到官員按“文者東,武者西”分類站位。

延伸說明

注意

部分現代解釋将“文東武西”引申為“文武雙全”之意(如),但此屬引申用法,原始含義特指朝堂站位制度,需結合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文東武西》的意思

《文東武西》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在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上的東方和西方之間的差異和沖突。它形象地表達了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對立。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文東武西》的拆分部首是文、東、武、西。其中,文字的部首是文,東字的部首是一(丨),武字的部首是止,西字的部首是西。

《文東武西》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文字的筆畫數為4畫,東字的筆畫數為5畫,武字的筆畫數為8畫,西字的筆畫數為4畫。

來源

《文東武西》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吳趼人的《東周列國志·呵摸錄》中。該成語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和對立。

繁體

《文東武西》的繁體字為「文東武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文東武西》中的字的寫法為:

文:⺍

東:東

武:扌㔾

西:襾

例句

他們的交流總是充滿了《文東武西》,很難互相理解。

組詞

文化、東方、武術、西方

近義詞

古今交融、東西合璧

反義詞

和諧融合、全球互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