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树的意思、栎树的详细解释
栎树的解释
[oak] 见“栎”
词语分解
- 栎的解释 栎 (櫟) ì 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结球形坚果,叶可喂蚕;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供建筑用,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称“麻栎”、“橡”;通称“柞树”。 栎 (櫟) è 〔栎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 (
- 树的解释 树 (樹) ù 木本植物的通称:树木。树林。树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种植,培育:树艺(“艺”,种植)。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荫。 立,建立:树立。树敌。 量词,相当于“株”、“棵”:一树梅花。
专业解析
栎树(lì shù),在汉语词典及植物学领域,指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植物的统称,是一类广泛分布且具有重要生态与经济价值的落叶或常绿乔木。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形态特征
-
树种定义
栎树是壳斗科栎属植物的通称,全球约300种,中国分布60余种(如麻栎、栓皮栎、蒙古栎等)。其典型特征为:
- 叶:多呈倒卵形或椭圆形,叶缘常具波状锯齿或裂片。
- 果实:坚果(俗称“橡子”),基部包裹于杯状或碗状的壳斗(由总苞发育而成)内。
- 木材:质地坚硬致密,纹理清晰,耐腐蚀性强。
-
名称溯源
“栎”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木也”,《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标注其读音为“lì”,特指壳斗科栎属乔木。
二、分布与生态价值
-
地理分布
栎树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北起黑龙江(蒙古栎),南至云南(高山栎),东至台湾(赤皮栎),西达西藏(川西栎),均有自然分布。
-
生态功能
- 森林建群种:栎林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类型,维持生物多样性。
- 动物栖息地:橡子为野猪、松鼠等动物提供食物,树干栖息昆虫与鸟类。
- 水土保持:深根系有效固土防沙。
三、经济与文化意义
-
传统利用
- 木材:用于建筑、家具、枕木及薪炭(如栓皮栎的树皮可制软木)。
- 饲料与食用:橡子淀粉可酿酒、制豆腐,嫩叶作饲草。
-
文化意象
- 象征意义:古人以“栎社”喻指无用之材(《庄子·人间世》),后引申为谦称。
- 诗词典故:《诗经·唐风》有“山有苞栎”,唐代戴叔伦咏“古树栎成林”。
四、常见种类示例
-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叶缘芒状锯齿,壳斗包被坚果1/2,分布于华北至华南。
-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树皮具厚木栓层,可剥制软木,广布于多省山地。
-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耐寒性强,东北林区优势种,秋叶变红。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2卷(壳斗科). 科学出版社, 1998.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树木志》.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 明代(古籍文献).
- 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网络扩展解释
栎树(学名:Quercus L.),又称橡树,是壳斗科栎属植物的统称,具有以下特点:
一、植物学特征
- 形态:落叶或常绿乔木,少数为灌木,树高可达25米。树皮暗灰褐色,小枝褐色,树冠宽广,枝叶繁茂,耐修剪且造型多样。
- 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适应性强,被称为“森林之王”。
- 果实:结橡子(橡实),外被壳斗包裹,部分种类果实可食用(如白栎),但需注意加工处理。
二、文化象征
- 品质象征:成语“栎树”比喻人高尚、坚韧的品格,源自《诗经·小雅·栎阳》。
- 历史地位:《尔雅》称其为“百木之长”,古代常用于建筑、船舶等,象征力量与耐久。
三、实用价值
- 木材:质地坚硬耐腐,用于建筑、家具等;栓皮栎的树皮可制软木。
- 生态与景观:树形优美,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
四、读音与别名
- 读音:作为树名时读“lì”,另一读音“yuè”仅用于地名(如陕西栎阳)。
- 别名:橡树、柞树(部分种类)。
提示:若需了解栎树具体品种或更多文化典故,可参考《诗经》《尔雅》等文献或植物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鼻冰花并重参疑测步差量尺表触触生吹喇叭徂徕倒马对抗二台风坛格思钩釽钩丝关顾国企黄串饼祸乱火所讲试基础就餐鞫为茂草距闉叩心鲙鲈老军瞒裆袴迷邦鸣和磨博士拿办片茶迫不得已切近轻脆亲妮辱国若为烧结杀生生哭人石版释玺时协守保寿阳妆水仙説得嘴秫黍踏踶窕名王明君为人后哮呷骁壮虾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