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邛都的意思、邛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邛都的解釋

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國名。在今 四川省 西昌市 東南。 漢 通 西南夷 ,以 邛都 為 越嶲郡 。《史記·西南夷列傳》:“自 滇 以北君長以什數, 邛都 最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邛都(qióng dū)是中國古代西南地區重要的曆史地名,其核心含義可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地理沿革及文化背景三方面進行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曆史定位

  1. 古國名與行政區劃

    指漢代西南夷(今四川西南部)的古國名及漢朝所置縣名。據《漢語大詞典》釋:“邛都,漢時西南夷國名,後置縣。在今四川省西昌市東南。” 其名初載于《史記·西南夷列傳》,為夜郎以西的部落政權之一,漢武帝時期歸附漢朝。

  2. 地理沿革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邛都縣,屬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西昌市。《漢書·地理志》載:“越嶲郡,武帝元鼎六年開……縣十五,首曰邛都。” 南北朝至唐代改稱越嶲,元代設建昌路,明清為甯遠府,地名雖變,但核心區域未改。

二、地理與文化意義

  1. 戰略與經濟地位

    地處川滇要沖,為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樞紐。《水經注·若水》稱其“土地平原,有稻田”,是西南農耕與商貿重鎮。唐代成為唐蕃古道與茶馬古道交彙點,促進漢、藏、彜文化交流。

  2. 考古實證

    西昌邛海周邊發現大量漢代城址、墓葬群及“邛都銅洗”等文物,印證《後漢書》所載“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的曆史真實性。

三、文獻與地名演變

  1. 典籍記載

    《華陽國志·蜀志》記:“邛都縣,郡治,因邛邑名也。”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四考:“邛都廢縣,今建昌衛治……漢縣,為越嶲郡治。”

  2. 地名傳承

    “邛都”作為曆史地名,今演化為西昌市邛海濕地公園、邛都書院等文化标識,延續其曆史記憶。


權威參考來源

  1.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2. 班固《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郦道元《水經注》,陳橋驿校證本.
  4. 範晔《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5.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賀次君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邛都”是古代西南地區的重要地名,具有曆史、地理和文化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邛都(拼音:qióng dōu)是漢代以前西南少數民族建立的古國名,位于今四川省西昌市東南部。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此設越嶲郡,并将邛都作為郡治。

二、曆史沿革

  1. 先秦至漢代
    邛都夷是當地主要族群,社會形态較原始,未形成嚴格階級制度,但已有獨特的“大石墓”文化(以大型石闆建造墓葬,實行二次群葬)。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說明其曾是西南夷中較有影響力的部落聯盟。

  2. 漢代設郡縣
    漢武帝時期,邛都成為越嶲郡治所,标志着中原政權對西南邊疆的正式管轄。此後,隨着“蜀身毒道”(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邛都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青銅器等手工業興起。

  3. 後世演變
    西昌古城(古稱邛都、建昌)在明代重建,現存明清時期的城門、古街巷等遺迹,現為省級曆史文化名城。

三、文化意義

四、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闆墨寶帛抱養便黠标準件博揜不典布谕殘歲朝打暮罵嘲亵持中垂戒楚玉大方向倒氣東不拉東格陵蘭寒流洞合非方風月無涯光地國財槐膠彈子穢菜虎氣僵魄矯枉過中擊剝嗟來食霁氛均工夫居庸關闊拓涼風禮願耄朽暖洋洋毆辱排射婆兒取告三尺律三頭六面稍微屍祭實情市梢獸角刷然書客覃恩忐上忑下讨打同裘駝翁枉訟瓦苔文深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