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校雠的意思、校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校雠的解釋

亦作“校仇”。 1.一人獨校為校,二人對校為雠。謂考訂書籍,糾正訛誤。 漢 劉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韓愈 《送鄭十校理序》:“秘書,禦府也,天子猶以為外且遠,不得朝夕視,始更聚書 集賢殿 ,别置校讎官,曰學士,曰校理。”《宋史·職官志四》:“﹝ 元祐 三年﹞十二月,詔禮部,本省長貳定校讐之課,月終具奏。” 清 吳翊 《洞庭山館呈司寇東海公》詩之二:“錦堂恩詔許歸休,妙選賓僚佐校讐。”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解故上》:“自 隋 以降,書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職諸世儒。”

(2).比試;比較。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潘爛頭》:“或謂 潘 曰:‘汝素以術自衒,今天師至矣,敢與之校讎乎?’” 魯迅 《書信集·緻蔣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校雠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專業性較強的術語,指古代文獻整理過程中對文本進行校勘、核對和訂正的工作。這一概念源自《文選·左思〈魏都賦〉》中“校雠篆籀”的記載,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比對不同版本文獻,糾正訛誤,還原典籍原貌。

從構詞角度分析,“校”指核對、校正,“雠”原義為“應答”,引申為對文字差異的考辨。漢代劉向在《别錄》中定義:“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為雠。” 這體現了校雠需要多人協作、逐字比對的特點。

校雠學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

  1. 漢代奠基期:以劉向、劉歆父子編纂《七略》為代表,建立系統校勘方法
  2. 宋代成熟期:鄭樵《通志·校雠略》首次構建理論體系
  3. 清代鼎盛期:乾嘉學派将考據學與校雠結合,形成精密考訂範式

現代學術研究中,校雠學仍是古籍整理的核心方法。餘嘉錫在《目錄學發微》中強調,校雠需具備文字學、版本學、目錄學綜合素養,其成果直接影響文獻的準确傳播。當前國家古籍整理規劃中的《中華大典》編纂工程,仍沿用傳統校雠方法,結合數字化技術進行文本校證。

網絡擴展解釋

校雠(jiào chóu)是中國古代文獻整理的核心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綜合闡釋:

1. 詞源與基本定義
"校"指獨力核對,"雠"(通"讎")本義為應答,引申為兩人對校。合稱表示通過比對不同版本、逐字核查以糾正文獻訛誤的過程。漢代劉向《管子書錄》中"所校雠中管子書"即此意。

2. 曆史演變
始于西漢的文獻整理活動,最初專指古籍校勘。梁代後與"校勘"混用,但廣義校雠學涵蓋更廣,包括版本比對、目錄編纂、學術源流考辨等。章學誠《校雠通義》提出其核心在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3. 相關學科延伸

4. 現代應用
雖現代多用"校勘",但古籍整理領域仍強調傳統校雠方法的系統性。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即采用多層校雠法,涉及對校、本校、他校、理校四法。

需注意:當代學者對"校雠"與"校勘"是否等同仍有争議,部分學者主張保留校雠的廣義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白苎詞熛燼沉毅寡言赤坂愁恨大兄癫狂電讨丁村人對稱軸放屣跟鬥蟲耕殖根苑鬼爛神焦寒碧和易化鸱為鳳虎侯混茫降雨量假授急兵鏡框衿棍急症口水坤垠斂費凜承靈地蘆花鸬吐賣會眇思弭毛冥火逆理泥鳅狗子炮眼魄莫乾嗌情熟七言律筌蹄取快群穢沙勢赦格生寄死歸守滞讨飯胚天孫通規慰結危言逆耳蚊母木香鬃小建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