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校雠的意思、校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校雠的解釋

亦作“校仇”。 1.一人獨校為校,二人對校為雠。謂考訂書籍,糾正訛誤。 漢 劉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韓愈 《送鄭十校理序》:“秘書,禦府也,天子猶以為外且遠,不得朝夕視,始更聚書 集賢殿 ,别置校讎官,曰學士,曰校理。”《宋史·職官志四》:“﹝ 元祐 三年﹞十二月,詔禮部,本省長貳定校讐之課,月終具奏。” 清 吳翊 《洞庭山館呈司寇東海公》詩之二:“錦堂恩詔許歸休,妙選賓僚佐校讐。”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解故上》:“自 隋 以降,書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職諸世儒。”

(2).比試;比較。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潘爛頭》:“或謂 潘 曰:‘汝素以術自衒,今天師至矣,敢與之校讎乎?’” 魯迅 《書信集·緻蔣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校雠(jiào chóu)是中國古代文獻整理的核心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綜合闡釋:

1. 詞源與基本定義
"校"指獨力核對,"雠"(通"讎")本義為應答,引申為兩人對校。合稱表示通過比對不同版本、逐字核查以糾正文獻訛誤的過程。漢代劉向《管子書錄》中"所校雠中管子書"即此意。

2. 曆史演變
始于西漢的文獻整理活動,最初專指古籍校勘。梁代後與"校勘"混用,但廣義校雠學涵蓋更廣,包括版本比對、目錄編纂、學術源流考辨等。章學誠《校雠通義》提出其核心在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3. 相關學科延伸

4. 現代應用
雖現代多用"校勘",但古籍整理領域仍強調傳統校雠方法的系統性。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即采用多層校雠法,涉及對校、本校、他校、理校四法。

需注意:當代學者對"校雠"與"校勘"是否等同仍有争議,部分學者主張保留校雠的廣義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校雠》的意思

《校雠》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jiào qiāo,意思是校對、校勘文獻的錯誤。通常用于描述修訂書籍、文件、文獻等過程中,發現和糾正其中的錯誤。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校雠》的部首是木(mù),它屬于象形文字。由于漢字的結構規律,其中的部首起到了辨字、查字的作用。《校雠》一共有1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校雠》一詞源自古文獻中的記載。在《易經·系辭》中,曾提到“郊社、校雠而成禮”這一句,意思是通過修訂和訂正,形成了完備的社會儀禮。在繁體中,校雠的寫法為「校校校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記載,校雠在古代的寫法為「校校校尻」。其中,尻是指底部的一個象形字,表示人的臀部形狀。

例句

1. 學者正在對這份古文獻進行校雠,以确保其準确無誤。

2. 這部書經過多次校雠後,終于得到了精确的版本。

3. 他的論文經過嚴格校雠後,才提交給期刊發表。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常見的與《校雠》相關的詞語有:

1. 組詞:校對、校訂、勘校。

2. 近義詞:校正、更正、訂正。

3. 反義詞:錯訛、錯誤、失誤。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