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恝置的意思、恝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恝置的解釋

猶言淡然置之,置之不理。 清 曾國藩 《答劉孟容書》:“二年三辱書,一不報答,雖槁木之無情,亦不恝置若此,性本嬾怠。”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復往 廣州 ,次至 上海 ,是時與我偕行者,本一舊日學生,曾共患難,相助既久,恝置遂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恝置(jiá zh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書面用語,其核心含義指“淡然擱置,不加理會”。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該詞:

  1. 詞義與構成

    該詞由“恝”與“置”組合而成。“恝”本義為“無動于衷、淡漠”,《漢語大詞典》釋為“不經心”;“置”即“放置”,引申為“擱置不理”。整體含義強調對事物冷漠處之的态度,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所述:“恝置:淡然置之,不加理會。”

  2.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描述對責任、情感或矛盾的消極态度。例如:“面對争議,他選擇恝置不顧。”其語義色彩偏貶義,常與“漠然”“忽視”等詞關聯。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指出,該詞在明清小說及近代文學中偶見,多體現人物疏離感。

  3. 文獻例證

    清代李漁《閑情偶寄》有“恝置世務,寄情山水”之句,體現超脫俗務之意;現代作家錢鐘書在《圍城》中亦用“恝置紛争”刻畫人物性格。此類用例印證了其“冷處理”的語用特征。

  4.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漠視”“淡忘”,反義詞則為“關切”“重視”。需注意,“恝置”與“擱置”在程度上有别,前者更強調主觀的冷漠态度,後者僅為客觀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

“恝置”是一個書面用語,意為淡然置之、不加理會,強調對事物采取冷漠或不在意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拆解


使用場景

  1. 書面表達: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如“南沙群島主權問題被周邊國家曆年恝置不問”。
  2. 描述态度:體現對事物的輕視或有意忽視,如“熊志契向來恝置世事”。

例句參考


注意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康熙字典》對“恝”的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安堵罷國白席人飽卿筆乾駁窦不像朝京痤人答拜導熱德谟克拉西頂少抵足泛覽繁條焚香夫皁攻守同盟剮割海日寒浦嗃唠晖采呼盧喝雉堅林谫識解祿競奮金蕖禁系疾惡好善具保開物成務狼奔鼠偷狼藉練飾茫然失措明碼僶勉末視盤還劈剝切實輕塵清淮人們榕城三年艾上燈生帛勢局詩禮睡卿緰此五蠹蝦荒蟹亂相去無幾枭悖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