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出現的某些預示吉兇的天象。《左傳·昭公十七年》:“天事恆象,今除於火,火出必布焉,諸侯其有火災乎!” 杜預 注:“天道恆以象類告示人。”《後漢書·襄楷傳》:“帝以 楷 言雖激切,然皆天文恆象之數,故不誅。”《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初, 漢 熹平 五年,黃龍見 譙 …… 颺 曰:‘其國後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天事恆象,此其應也。’”
“恒象”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和背景理解:
基本解釋
指恒定不變的形象或狀态,強調持久性和穩定性。源自《孟子·盡心上》中“人之恒象,其猶天之恒象乎?”的論述,倡導人應如自然規律般保持一貫的品德與行為。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逆境、誘惑中保持堅定态度,如“他面對挑戰始終恒象,展現了非凡的定力”。
基本解釋
指預示吉兇的常見天象,帶有占卜色彩。例如《左傳·昭公十七年》提到“天事恆象”,認為自然現象與人間禍福相關。
文獻例證
《後漢書·襄楷傳》等古籍記載了通過觀測恒象推測國運、災變的案例,如“黃龍見譙”被視為帝王興起的征兆。
在命理學中,“恒象”被引申為特定符號的固定象征,如甲乙木代表官運、丙丁火象征學業等(參考道客巴巴資料),但此用法屬于專業領域,日常較少涉及。
現代語境下,“恒象”多指穩定的品德或狀态;古籍中則與天象占卜相關。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恒象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作名詞,表示事物的不變的形态或模樣。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忄)和象(象)。
心是一個基本部首,表示與人的内心感情或心理相關的事物。象則表示事物的形狀、樣子等。合在一起,恒象表示的是人心與事物的形态之間的關聯。
恒象這個詞來源于《莊子·秋水》: "十步之内,必有桃源,五十步之内,必有恒冥"。這裡的恒冥就是指恒定不變的形态或模樣。
在繁體中,恒象的寫法是恆象,隻不過最後一個部首的寫法略有不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恒象的寫法也存在一些變化。例如,恒有時會寫成衡,象有時會寫成像。這些寫法在古代使用較多,但現在已較少使用。
以下是幾個關于恒象的常見例句:
1. 他的容貌一直如此,真是恒象不變。
2. 這座建築物的恒象十分獨特,很難被複制。
同義詞方面,可以使用“永恒的形象”或“一貫的外貌”來取代恒象。
反義詞則可以使用“變化多端”或“無定形”來表示與恒象相對的概念。
一些與恒象相關的組詞有:恒定、恒心、恒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