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礼辞的意思、礼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礼辞的解释

按照礼节辞谢;辞谢。《仪礼·士冠礼》:“主人戒宾,宾礼辞许。” 郑玄 注:“今将冠子,故就告僚友使来。礼辞,一辞而许。”《仪礼·燕礼》:“射人命宾,宾少进,礼辞。” 郑玄 注:“礼辞,辞不敏也。” 唐 韩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某礼辞曰:‘公天子之宰,礼不可如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礼辞"是汉语中具有礼仪性质的专用表述形式,指在特定场合遵循礼节规范使用的文雅言辞或书面用语。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大祝掌六祝之辞",指古代祭祀礼仪中的祝祷文辞。

从现代汉语词典学角度分析,"礼辞"包含三重语义特征:

  1. 仪式性:专用于婚丧、祭祀、庆典等礼仪场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其需符合"礼制规程"(商务印书馆,2022版);
  2. 程式化:具有固定格式与套语,如《仪礼》记载的"三揖三让"辞令;
  3. 敬语体系:包含谦敬称谓与委婉表达,如"敢请""伏惟"等古代礼辞要素。

在语用功能上,"礼辞"可分为:

权威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强调,礼辞研究需结合"三礼"典籍与金石文献互证。当代《汉语礼仪用语研究》(语文出版社)指出,现代汉语中仍保留着"敬请光临""节哀顺变"等礼辞遗存。

网络扩展解释

“礼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礼辞”指按照礼节进行辞谢或告别,强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礼仪规范表达辞意。该词由“礼”(礼貌、尊重)和“辞”(告别、推辞)组合而成,体现对他人尊重的态度。

二、使用场景

  1. 正式场合:如古代宴会、冠礼等仪式中,宾客向主人辞别(《仪礼·士冠礼》记载“宾礼辞许”),或现代会议结束时的礼貌致意。
  2. 书面表达:常见于书信或文雅对话中,例如唐代韩愈在《送幽州李端公序》中以“某礼辞曰”表达谦辞。

三、历史渊源

该词最早见于《仪礼》,郑玄注“礼辞,一辞而许”,说明古代辞谢需遵循“初辞而再受”的礼节程序,体现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

四、现代延伸

如今“礼辞”不仅限于辞别场景,也可用于婉拒邀请或馈赠,例如:“他礼辞了对方的厚礼,只收下心意。”这种用法延续了以礼相待的文化传统。

如需查阅古籍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参考《仪礼》《礼记》等文献,或访问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辞书平台获取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阿领罢兵八阶板鱼秉牍比物属事出朝出神入化粗汉搓挲打跟头打工妹大僇倒退丁丙儿马返真元轒牀管区管准诡志何满子横枝儿后撤侯冈黄梅回忆録交引轿子金箭济贫院科柏空前绝后款计墚地粮甖脸红联想立待龙韬豹略蔓草难除蔓藻拟学瓯檥签堤樵树青杏取解软顽濡需折易食间书帙踏沉船挺力土帮颓敝威震天下相戚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