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说会道。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二折:“你休听那厮説短论长,那般的俐齿伶牙。” 明 无名氏 《寻亲记·发配》:“这的是痛苦真情,使不得俐齿伶牙。”《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一个铺眉苫眼,滔滔口若悬河;一个利齿伶牙,喋喋舌如干将。”
“俐齿伶牙”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与释义
读音为lì chǐ líng yá,意为“能说会道,口齿伶俐”,形容人善于言辞、表达流畅。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元代戏曲家张国宾的《合汗衫》第二折:“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那般的俐齿伶牙。”。后常用于文学作品,如《醒世姻缘传》中描述人物对话时的机敏口才。
近义词与关联词
该成语与“伶牙俐齿”同义,可互换使用。其他近义词包括“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等,反义词则有“笨口拙舌”“张口结舌”。
用法示例
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学习,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或汉典等来源。
《俐齿伶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口才很好,能言善辩的样子。下面将给出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俐齿伶牙》的拆分部首为“俞”、“齿”、“伶”和“牙”。其中,“俞”是四画,表示思考;“齿”是八画,表示牙齿;“伶”是六画,表示聪明;“牙”是四画,表示牙齿。
《俐齿伶牙》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故事和文学作品。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一篇中,“仲尼于陈蔡视事,陈蔡人争以口舌相角,而仲尼招之以俞旨之。于是缨翌而陈蔡文君争辩,亲而往杀琴人。仲尼与之宴,坐而论道。仲尼曰:‘夫众口以俞识,是以为博碎。’”这个故事中,孔子以自己的才智平息了争吵,从而形成了“俞”者口才,“齿”者智慧,而“伶”和“牙”则用来修饰“俞”和“齿”,表示其优秀的程度。
《俐齿伶牙》的繁体字为《俐齒伶牙》。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俐齿伶牙》的古汉字写法为“俎”、“齿”、“令”和“牙”。其中,“俎”表示台盘,在这里象征着棋盘上的智者;“令”表示条例命令;“牙”表示牙齿。
他在辩论赛上展现了他的俐齿伶牙,成功说服了观众。
组词:
- 俐口:形容口才好
- 伶牙俐齿:与俐齿伶牙意思相同
- 口若悬河:形容说话流利
- 辩才无碍:形容口才灵活
近义词:
- 辩才:指善于辩论的能力
- 口若悬河:形容说话流利
- 口舌之快:指说话敏捷利索
反义词:
- 缺口:指缺乏口才
- 不苟言笑:指不擅长言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