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掀起衣襟。 元 石德玉 《秋胡戲妻》第四折:“我這裡便破步撩衣,走向前來,揝住羅裳。”《三國演義》第五回:“ 玄德 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紅樓夢》第二八回:“撩衣将繫小衣兒的一條大紅汗巾子解下來,遞給 寳玉 。” 清 金農 《感春口號》:“莫怪撩衣嬾輕出,滿山荊棘較花多。”
“撩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撩衣”指掀起或提起衣襟的動作,常見于古典文學中,多用于描述人物行為。例如《紅樓夢》第五十四回提到“寶玉便走過山石之後去站着撩衣”,生動刻畫了整理衣物的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撩衣”,但仍有類似表達,如描述嬰兒睡覺時“撩衣被”的動作,或形容整理衣物的行為。
“撩”在此處讀作liāo(第一聲),表示“提起”之意。部分文獻中可能因方言或古音差異存在發音差異,但現代标準漢語以“liāo”為主。
“撩衣”是一個兼具動作描寫與文學意境的詞彙,多用于古典語境,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紅樓夢》等來源。
撩衣,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個不同的意思。
第一個意思:撩衣指的是将衣物的下擺向上推動或提起,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在行為舉止中調整衣物的動作。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别人幫忙整理衣服,或者自己調整衣物的動作。
第二個意思:撩衣也有一個性暗示的意思,通常用于形容情侶之間的親昵行為。例如,一個人撩起伴侶的衣物,露出皮膚或者進行進一步的接觸,這是撩衣的另一層含義。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撩衣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撩(liao)字由左右結構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扌(手部),右邊的部首是尞(聊字旁)。
筆畫:撩字共有11個筆畫。
接下來,讓我們探讨一下撩衣這個詞的來源和發展。
撩衣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觀卦》篇中的“宜撩之”。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撩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字體的形态和結構上。
下面是撩字的繁體寫法:撩
現在我們來看一些使用撩衣這個詞的例句:
1. 他撩了一下衣服的下擺,看起來更整齊了。
2. 她溫柔地撩起他的衣襟,露出他結實的胸肌。
3. 他撩衣露肩,吸引了衆人的目光。
現在我們來看一些與撩衣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撩發、撩人、撩撥
近義詞:掀衣、提衣
反義詞:束衣、包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