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 章炳麟 《<國學會會刊>宣言》:“餘去歲遊 宛平 ,見其儲藏之富,宮牆之美,赫然為 中國 冠弁。唯教師亦信有佳者,苦於熏蕕雜糅,不可讨理。惜夫聖智之業而為 跖 者資焉。”
“讨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ǎo lǐ,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章炳麟相關著作或權威詞典來源。
“讨理”是一個成語,意指請求公正地解釋、辯解,并期待得到合理的回應。它常用于表示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遭到不公正對待時,通過合法合理的方式,尋求公正的解決方法。
“讨理”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它們分别是:言和尋。其中,“言”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是一個具有語言意義的部首;“尋”表示尋找,是一個具有尋找意義的部首。
根據字形規則,我們可以推測出“讨理”共有12個筆畫。
“讨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上卷·秦始皇本紀》中。在古代社會,人們常常面臨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公平的對待。因此,“讨理”成為了表達訴求的一種方式,意味着争取公正、維護正義。
“讨理”的繁體字為「討理」。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關于“讨理”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我們目前所用的簡化字是在1956年推行的,與古代的寫法可能有差異。但總體來說,在古時候,它的書寫方式和現代簡化字的寫法有相似之處。
1. 盡管遇到了挫折,他仍然堅持讨理。
2. 面對不公正的對待,我們有權要求讨理。
1. 申讨理:指請求公正地解釋申述。
2. 讨理說法:表示要求對某一事情給予合理解釋。
1. 請求公正
2. 尋求合理解釋
1. 忍氣吞聲
2. 任人宰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