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暗暗地剁成肉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龍一雌死,潛醢以食 夏後 。”
"潛醢"一詞的解釋存在兩種不同說法,需結合文獻權威性進行甄别:
一、主流釋義(可信度較高)
二、争議釋義(需謹慎參考) 有非權威來源提出"隱藏才能"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古籍文獻,可能是現代對"潛"字的誤讀延伸,建議以《左傳》原始語境為準。
三、相關拓展 該詞衍生出"龍潛鳳采"等成語,多與"隱藏"概念相關。因其血腥本義,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先秦文獻研究領域。
注:不同詞典對生僻詞的解釋可能存在差異,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左傳》注疏等權威典籍獲取精準釋義。
潛醢(qián hǎi)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拆分部首為氵和酉,總計9畫。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詩經·豳風·七月》:“潛鳅鰕(鲉)和魚,籧筐(篢)朝濟(浃)河。”意指潛遊的鳅魚和鲉魚,是指魚類在水中潛遊和聚集的場景。
在繁體字中,“潛醢”這個詞的寫法為「潛醢」。在古代寫法中,有時可以将“潛醢”分開寫,例如“潛”寫作“潛”,“醢”寫作“醢”。這種古代寫法較為少見,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古籍中。
1. 池塘中的潛鳅遊動着,顯得十分活潑。
2. 江河裡的鲉魚在魚簍中被捕捉到。
潛醢并沒有與之直接搭配的詞組。
潛醢的近義詞是“下魚”,都用來指代魚類在水中潛遊。
潛醢的反義詞是“躍魚”,指的是魚類躍出水面的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