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re enjoyment with those of the same taste] 把自己喜愛的東西給有同樣愛好的人共同享受
自從聽了這番妙解,說書的才得明白。如今公諸同好。——《兒女英雄傳》
将自己喜愛的東西向有共同愛好的人公開。《兒女英雄傳》第四回:“自從聽了這番妙解,説書的纔得明白。如今公諸同好。”
“公諸同好”是漢語中常用的成語,指将個人珍藏或喜愛的事物公開分享給有相同愛好的人。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典籍,常用于表達對文化、藝術等精神財富的共享态度。
語義解析
“公”指公開、展示;“諸”為“之于”的合音;“同好”即志趣相投者。整體強調将私藏之物轉化為群體共賞的行為,體現中華文化中“獨樂樂不如衆樂樂”的共享精神。
用法特征
古籍溯源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公示諸君子”,已蘊含分享之意。宋代文人筆記中更明确出現“公之同好”的用法,明代《警世通言》定型為四字成語。
現代應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義為“将個人珍藏展示給有共同愛好的人”,強調文化共享價值。例如在故宮文物數字化工程中,專家将珍貴字畫高清掃描後“公諸同好”,供全球研究者線上鑒賞。
參考文獻
“公諸同好”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ōng zhū tóng hào,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将自己收藏或喜愛的物品、作品等,主動展示給有相同愛好的人共同欣賞或分享。核心在于“分享”與“志趣相投”,強調通過交流增進共鳴。
源自三國時期曹植的《與楊德祖書》:“雖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傳之于同好。”,意為若志向未成,願将作品傳給有共同追求的人。
示例:清代《兒女英雄傳》中曾用此成語,表達“将妙解分享給同好”之意。
靉靉懊悔奔竄逼紅長慮顧後程式抽泣仇隙春箭刺慝登報獨睡丸睹物傷情放缺仿宋字粉白黛綠墳堆癸期孤山鶴黑溲溲合耦鴻蒙厚貌深辭吼怒焦爐家絃戶誦解語金镂鞍進武吉祥物棘棗居安思危鞠塵蕨薇科責口袋陣酷待昆峯簾鈎靈津燐亂眇冥迷而不返穣儉沙角善敗由己聲采深洽神頭鬼臉十二肖市門翁疏而不漏隨高逐低隋家柳鐵翼通經武部銜璧憲簡謝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