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蓼萧的意思、蓼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蓼萧的解释

《诗·小雅·蓼萧序》:“《蓼萧》,泽及四海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国景子 相 齐侯 ,赋《蓼萧》。” 杜预 注:“《蓼萧》《诗·小雅》,言太平泽及远,若露之在萧,以喻 晋君 恩泽及诸侯。”后因以“蓼萧”指君王的恩泽。 唐 白居易 《杨造等亡母追赠太君制》:“《蓼萧》之泽,宜自叶而流根。” 王闿运 《影山草堂铭》:“山川无允犹之典,草木絶《蓼萧》之泽。”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蓼萧”一词的含义需结合《诗经》等文献综合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本释义

“蓼萧”源自《诗经·小雅》的篇名,原指君王恩泽遍及四海诸侯。后引申为君主对臣民或诸侯的恩惠,如唐代白居易用“蓼萧之泽”比喻恩泽自上而下流动。

二、出处与背景

  1. 《诗经·小雅·蓼萧》
    诗中以“蓼”(高大的艾草)和“萧”(香草)起兴,通过露水润泽草木的意象,隐喻诸侯受天子恩宠,如“蓼彼萧斯,零露湑兮”(高大的艾草上,露水晶莹滴落)。
  2. 创作背景
    该诗是周王宴请诸侯时所作,表达对四方臣服的赞颂,故《诗序》称其“泽及四海”。

三、词义解析

四、后世用法

  1. 政治隐喻
    如《左传》记载齐国使臣赋《蓼萧》,借诗喻晋君恩泽广布诸侯。
  2. 文学意象
    唐代杜牧《秋夕》中“蓼萧庭院静无人”一句,可能借原诗“恩泽”的基调反衬凄凉孤寂,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五、读音与争议

“蓼萧”的核心含义源于《诗经》,多用于描述君主恩泽,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引申义。如需深入分析诗句,可参考《诗经》原文及历代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二

蓼萧的意思

蓼萧(liǎo xiāo)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秋天草木凋零、风声凄凉的景象。这个词常常用来描写寂寞、凄凉的氛围。

拆分部首和笔画

蓼萧的部首是艸(草字头部),它的拆字部件为艹和肖,总共有16个笔画。

来源

蓼萧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泽之洸》一诗中,形容了秋天草木凋零、泽水寒凉的景象。后来,这个词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成为一个常用词汇。

繁体

蓼萧的繁体字为蓼蕭。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蓼萧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像《康熙字典》中,蓼萧的写法为聂蕭,表示了同样的意思。

例句

1. 秋天的草木凋零,整片山野都弥漫着蓼萧之感。

2. 黄昏时分,寂静的街道上只有微弱的蓼萧风声。

组词

蓼萧并不常出现在搭配成词的情况中。

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秋凉、荒凉、萧瑟。

反义词

反义词包括:繁盛、生机勃勃。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