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萧的意思、蓼萧的详细解释
蓼萧的解释
《诗·小雅·蓼萧序》:“《蓼萧》,泽及四海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国景子 相 齐侯 ,赋《蓼萧》。” 杜预 注:“《蓼萧》,《诗·小雅》,言太平泽及远,若露之在萧,以喻 晋君 恩泽及诸侯。”后因以“蓼萧”指君王的恩泽。 唐 白居易 《杨造等亡母追赠太君制》:“《蓼萧》之泽,宜自叶而流根。” 王闿运 《影山草堂铭》:“山川无允犹之典,草木絶《蓼萧》之泽。”
词语分解
- 蓼的解释 蓼 ǎ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披针形,花小,白色或浅红色,果实卵形、扁平,生长在水边或水中。茎叶味辛辣,可用以调味。全草入药。亦称“水蓼”。 蓼 ù 形容植物高大。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萧的解释 萧 (蕭) ā 即“艾蒿”。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萧然。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骚。萧疏。萧条。 〔萧萧〕a.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b.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萧萧老
专业解析
蓼萧是《诗经·小雅》中的篇名,其含义需从字义与诗篇主旨两方面解析:
一、分字释义
- 蓼(lù)
指生长茂盛的样子。《说文解字》释为“辛菜”,即味辛辣的水生植物(如辣蓼),此处引申为植物繁盛之态。
- 萧
即艾蒿,古代祭祀常用香草。《礼记·郊特牲》载“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凸显其香气与礼仪功能。
“蓼萧”连用:形容艾蒿蓬勃丛生的景象,象征万物丰茂、生机盎然。
二、诗篇主旨与文化内涵
《蓼萧》以艾蒿起兴,表达诸侯朝见周天子时的颂赞:
- 核心主题:通过“蓼彼萧斯”的意象,赞美天子恩泽广布(“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寄托对国运昌隆、君臣和谐的期许。
- 历史意义:反映西周“礼乐制度”下诸侯朝觐的礼仪场景,艾蒿的馨香暗喻德政流芳(《诗集传》:“诸侯朝于天子,天子与之燕,以示慈惠”)。
三、文学地位
作为《小雅》宴飨诗的代表,《蓼萧》开创了以香草喻德政的书写传统,后世“蓼萧之泽”成为歌颂君主恩德的典故(如《文心雕龙·时序》)。
权威参考来源:
- 字义溯源:《说文解字》《礼记正义》
- 诗旨解读:《毛诗正义》(汉·郑玄笺)、朱熹《诗集传》
- 文化影响:《文心雕龙》(南朝·刘勰)、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蓼萧”一词的含义需结合《诗经》等文献综合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本释义
“蓼萧”源自《诗经·小雅》的篇名,原指君王恩泽遍及四海诸侯。后引申为君主对臣民或诸侯的恩惠,如唐代白居易用“蓼萧之泽”比喻恩泽自上而下流动。
二、出处与背景
- 《诗经·小雅·蓼萧》
诗中以“蓼”(高大的艾草)和“萧”(香草)起兴,通过露水润泽草木的意象,隐喻诸侯受天子恩宠,如“蓼彼萧斯,零露湑兮”(高大的艾草上,露水晶莹滴落)。
- 创作背景
该诗是周王宴请诸侯时所作,表达对四方臣服的赞颂,故《诗序》称其“泽及四海”。
三、词义解析
- 蓼:形容植物高大茂盛,象征诸侯地位尊崇。
- 萧:艾蒿类香草,古代用于祭祀,暗指诸侯辅佐天子之责。
- 露水:比喻君王恩泽如甘露般润物无声。
四、后世用法
- 政治隐喻
如《左传》记载齐国使臣赋《蓼萧》,借诗喻晋君恩泽广布诸侯。
- 文学意象
唐代杜牧《秋夕》中“蓼萧庭院静无人”一句,可能借原诗“恩泽”的基调反衬凄凉孤寂,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五、读音与争议
- 发音:传统注音为“lù xiāo”(《诗经》原音),现代亦存在“liǎo xiāo”的读法。
- 争议:部分文献(如)将“蓼萧”解释为“草木凋零”,可能与其他诗文语境混淆,需注意区分。
“蓼萧”的核心含义源于《诗经》,多用于描述君主恩泽,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引申义。如需深入分析诗句,可参考《诗经》原文及历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稗官扳错头被子植物补语巢居子辰驾宠号错兵黛烟倒日悼心大青年抵忌洞仙歌独根,独根儿風綴黼荒关发光赤净杆孤桐货法家大人嗟矜瘠馁蹻履举踵思慕客岁课息料事如神铃绦啰唆免避鸟食翩然瞥忽颀立穷僥起羞起音犬马恋主荣赫赛兰深窈折杖诗涛丝萝铁钉听取完固完身絻钺窏洝物忌五袴讴乌丸吾膝如铁忤作下房香燕邪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