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禀假的意思、禀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禀假的解釋

謂俸給及借貸。《後漢書·張禹傳》:“ 禹 上疏求三歲租稅,以助郡國稟假。” 李賢 注:“稟,給也;假,貸也。”《資治通鑒·漢靈帝建甯元年》:“黃門從官騶蹋踧 蕃 曰:‘死老魅!復能損我曹員數、奪我曹稟假不!’” 胡三省 注:“稟,給也;假,借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禀假(bǐng jià)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現多用于文獻研究領域,其核心含義指領取或借用官府的錢糧、物資,強調通過官方渠道獲得臨時性供給。以下從詞義、用法及典籍依據展開說明:


一、字義分解

  1. 禀(bǐng)

    本義為“賦予、給予”,引申為領受官方供給。如《說文解字》釋:“禀,賜穀也。”段玉裁注:“凡賜穀曰禀,受賜亦曰禀。”

  2. 假(jiǎ)

    此處通“借”,指臨時借用。《廣雅·釋诂二》:“假,借也。”

    二字組合後,指通過官方途徑領取或預支錢糧物資。


二、合成詞義與典籍例證

禀假特指官吏或公務人員因職務所需,向官府申領、預支俸祿或物資的行為,常見于漢唐史料:


三、使用場景與詞義辨析

  1. 官方屬性:

    僅用于官府錢糧調度,區别于私人借貸(如“假貸”)。

  2. 臨時性:

    強調非永久性供給,需後續償還或抵扣俸祿。

  3. 同義詞對比:
    • 禀賜:指賞賜性給予(如《漢書·文帝紀》:“禀賜孤獨”)。
    • 假借:泛指借用(如《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無官方限定。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禀假”為“官府給予糧食或借貸”,引《後漢書》例證。

  2. 《辭源》(第三版):

    明确釋義為“領取官府錢糧”,标注其漢唐用法。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強調“假”通“借”,組合義為“預支官物”。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依據紙質權威辭書,未添加無效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禀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禀假(拼音:bǐng jiǎ)指俸祿的發放和借貸,包含兩個核心含義: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1. 《後漢書·張禹傳》
    張禹曾上書請求将三年租稅用于資助郡國的“禀假”,李賢注釋:“禀,給也;假,貸也。”
  2. 《資治通鑒·漢靈帝建甯元年》
    記載宦官因俸祿被削減而辱罵大臣,胡三省注:“禀為官府發放,假為借貸。”

三、用法示例

四、相關詞彙

五、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經濟制度或文獻解讀。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牓子苞稂崩落朝靴打滑打頭陣掉過兒斷國豐才風雲氣告别告馨高縱革斁剗澆鲠慰宮袖關廂褂子後方花牆椒煙潔修雞肥叽叽喳喳緊縮錦軒麇舌科班出身浪蝶遊蜂樂兒類會雷文兩面幹部龍睛鳳頸鹿皮巾瞀視珉砌牛田平毀評卷平橋蹡蹡慶忌賞不逾時升屋示滅輸卵管樹梢嵩岑素旗宿憂體育館徒子徒孫晚麥無愧箱工湘淵銜蘆攜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