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俸给及借贷。《后汉书·张禹传》:“ 禹 上疏求三岁租税,以助郡国稟假。” 李贤 注:“稟,给也;假,贷也。”《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元年》:“黄门从官騶蹋踧 蕃 曰:‘死老魅!復能损我曹员数、夺我曹稟假不!’” 胡三省 注:“稟,给也;假,借也。”
禀假(bǐng jià)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现多用于文献研究领域,其核心含义指领取或借用官府的钱粮、物资,强调通过官方渠道获得临时性供给。以下从词义、用法及典籍依据展开说明:
本义为“赋予、给予”,引申为领受官方供给。如《说文解字》释:“禀,赐穀也。”段玉裁注:“凡赐穀曰禀,受赐亦曰禀。”
此处通“借”,指临时借用。《广雅·释诂二》:“假,借也。”
二字组合后,指通过官方途径领取或预支钱粮物资。
禀假特指官吏或公务人员因职务所需,向官府申领、预支俸禄或物资的行为,常见于汉唐史料:
“禹上疏求入三岁租税,以助郡国禀假。”
此处指张禹申请预支三年租税补充地方官府供给。
“时军旅大起,国用不足……百官皆减俸禄三分之一,以充禀假。”
描述战时百官减薪充作官府临时借支之用。
仅用于官府钱粮调度,区别于私人借贷(如“假贷”)。
强调非永久性供给,需后续偿还或抵扣俸禄。
释“禀假”为“官府给予粮食或借贷”,引《后汉书》例证。
明确释义为“领取官府钱粮”,标注其汉唐用法。
强调“假”通“借”,组合义为“预支官物”。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依据纸质权威辞书,未添加无效链接。)
“禀假”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禀假(拼音:bǐng jiǎ)指俸禄的发放和借贷,包含两个核心含义:
该词现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经济制度或文献解读。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
暗轮边隅搀假乘蜺宸命笞辱弛张疮痕春火黨議等好钓川夺哀風雲會浮点数榑槐斧正瓜区豆分鬼怪贵征顾渚春晦蚀讲史交部家语疾犂积势军衔制雷风柳球流序楼盘卤丁駡坐明火持杖鸣骥抹粉平正墙报青芷曲槛热食软香巢濡迹若敖鬼馁三更三狗仕籍石麟失严收场疏细松柏之志田陇蹄腿兔管纬萧委远下等翕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