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樂府《近代曲》名,屬宮調曲。原是 涼州 一帶的地方歌曲, 唐 開元 中由 西涼府 都督 郭知運 進。 唐 王昌齡 《殿前曲》之二:“胡部笙歌西殿頭,梨園弟子和《涼州》。” 唐 杜牧 《河湟》詩:“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新唐書·禮樂志十二》:“而 天寶 樂曲,皆以邊地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
(2). 唐 代軟舞曲名。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中:“ 志和 遂於懷中出一桐木合子,方數寸,中有物,名蠅虎子,數不啻一二百焉。其形皆赤,雲以丹砂啗之故也。乃分為五隊,令舞《涼州》。”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舞工》:“軟舞曲有《涼州》、《緑腰》、《蘇合香》、《屈柘》、《團圓旋》、《甘州》等。”
涼州是中國曆史地理與文學意象雙重維度下的重要概念,具體釋義如下:
一、地理概念 涼州最早為漢代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域包括今甘肅、甯夏及青海東北部地區。其核心區域為河西走廊東段,因"地處西方,常寒涼也"得名(《釋名·釋州國》)。唐代設涼州都督府,治所姑臧縣即今甘肅武威市,成為絲綢之路咽喉要地。
二、文化意象 作為邊塞詩典型意象,涼州在唐詩中頻繁出現,承載戍邊将士的家國情懷。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展現的豪邁氣概,與王之渙"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蒼涼意境,共同構建了文學史上的"涼州情結"。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畫《涼州樂舞圖》,佐證了其作為多元文化交彙點的曆史地位。
三、曆史沿革 《後漢書·郡國志》載涼州"統郡十四",至隋代改為武威郡,元代始廢州建制。清雍正在《甘肅通志》中明确:"涼州衛即漢武威郡地",印證其行政建制的曆史變遷。現代考古發現的武威雷台漢墓及"馬踏飛燕"青銅器,實證了涼州在漢代的軍事經濟地位。
“涼州”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涼州是古代中國西北重要行政區劃,現為甘肅省武威市,古稱“雍州”“姑臧”。它是漢唐時期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曾作為前涼、後涼等五涼政權的都城,被譽為“天下要沖”“河西都會”。其地理位置在河西走廊東端,曆史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樞紐。
樂府曲名與音樂舞蹈
唐代《涼州》是宮調曲名,原為涼州一帶的地方歌曲,後由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獻宮廷,成為著名樂曲。此外,“涼州”也是唐代軟舞曲名,代表作品如《涼州舞》,融合了西域與中原的藝術特色。
詩詞意象
唐代邊塞詩中,“涼州”常作為西北邊陲的象征,例如王翰《涼州詞》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既描繪了涼州的風物,也暗含戍邊将士的豪情與悲壯。部分文學引申義中,“涼州”被用來形容荒涼寂寥的景象或人情淡薄的氛圍。
現今涼州指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仍保留豐富的曆史遺迹,如雷台漢墓(馬踏飛燕出土地)。當地飲食文化中,“涼州三套車”(茯茶、鹵肉、行面)亦聞名遐迩。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曆史、文學、地理等多維度解釋,若需更完整考據,可參考權威古籍或地方志。
百巧冰肌鼻音嘈閑白夾打翻刁酒斷定發空發狂變死房箙焚錢烈楮孤曠害菑河斜月落候賬花名環保回沖金絲草計事濟增刻酷課徒空心磚筐簏苦懷魁礧子遼落離遣緑荷包邁往蠻蠻面面相覩渺綿鬧妝平槽鋪排曲囏驅課讪诮飾口市直孀妻弱子水滿金山司馬昭之心溯流窮源夙興夜處擡糧探支跳邊條形題名道姓涕涶土畜微素紊淆鄉籍憸滑谺然下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