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布幅包裹小兒而負于背。繦,通“ 襁 ”。 晉 左思 《魏都賦》:“繦負賮贄,重譯貢篚。”《後漢書·楊賜傳》:“先是 黃巾 帥 張角 等執左道,稱大賢……天下繦負歸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鮑丘水》:“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繦負而事者,蓋數千人。”《隋書·慕容三藏傳》:“及 三藏 至,招納綏撫,百姓愛悅,繦負日至。”
“繦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例如:
與“負”相關的成語及表達包括:
“繦”作為通假字,與“襁”同義,凸顯古代漢語中借字表意的特點。該詞多用于描述群體遷徙、歸附或獻禮等曆史場景,具有鮮明的文化語境特征。
繦負,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字,讀音為“qiāng fù”,意思是指用繩索或帶子綁紮、束縛物體,限制其移動和行動。
繦負由“糸”(纟)部首和“負”構成。纟部表示絲繩,負則為表示綁紮的意義。
繦負的總筆畫數為15畫。
繦負在《康熙字典》中無記錄,而在現代常見的漢字字典和成語詞典中亦無說明。因此,繦負被認為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字。
繦負的繁體字為「繦負」。
由于繦負在古籍和字典中無記錄,因此關于其古時候的寫法和用法無法确定。
1. 他被繦負在椅子上,雙手被綁得不能自由活動。
2. 這個古代祭壇上,石塊被繦負在一起,構成了巍峨壯觀的景象。
繦負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
近義詞:拘束、束縛、捆綁、系縛。
反義詞:釋放、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