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聖的意思、五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聖的解釋

(1).五個聖人。指 神農 、 堯 、 舜 、 禹 、 湯 。《淮南子·修務訓》:“若夫 神農 堯 舜 禹 湯 ,可謂聖人乎?有論者必不能廢,以五聖觀之,則莫得無為明矣。”

(2).五個聖人。指 唐高祖 、 太宗 、 高宗 、 中宗 、 睿宗 。 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廟》詩:“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 唐 康骈 《劇談錄·老君廟畫》:“壁有 吳道玄 畫五聖真容及 老子 化胡經事。”

(3).舊時 江 南一帶所奉之邪神。 明 陸粲 《庚己編·說妖》:“ 吳 俗所奉妖神,號曰五聖,又曰五顯靈公,鄉中呼為‘五郎神’,蓋深山老魅山蕭木客之數也。” 清 鈕琇 《觚賸·奏毀淫祠》:“ 江 南家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前,雞塒豕圈,小有萎殀,輒曰五聖為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聖”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類解釋:

  1. 道教神靈體系

    指道教信仰中五位地位崇高的神祇,通常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輔以玉皇大帝與紫微大帝。這一組合源于道教“三清四禦”神系的簡化形态,常見于民間祭祀與道教科儀(來源:《道教大辭典》)。

  2. 儒家聖王統稱

    儒家典籍中,“五聖”多指上古五位聖明君主,即黃帝、颛顼、帝喾、堯、舜(見《史記·五帝本紀》)。亦有文獻将禹、湯、文王、武王、周公納入“五聖”範疇,強調其對禮樂制度的開創性貢獻(來源:《四書章句集注》)。

  3. 佛教修行階位

    漢傳佛教語境下,“五聖”特指小乘修行中五種超凡果位:須陀洹(預流果)、斯陀含(一來果)、阿那含(不還果)、阿羅漢(無學果)及辟支佛(緣覺),體現從凡夫至覺悟的次第(來源:《俱舍論》)。

此外,部分地方民俗将“五聖”附會為驅邪鎮宅的五位神祇,如江南地區供奉的“五通神”,但此說法因地域差異較大,未被主流詞典收錄。

網絡擴展解釋

“五聖”是一個多義詞彙,在不同曆史或文化語境中有三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1. 上古五位聖王

指神農、堯、舜、禹、湯(商湯),源自《淮南子·修務訓》的記載。這五位被視作華夏文明早期的賢明統治者,代表治國典範。


2. 唐朝五位帝王

特指唐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顯)、睿宗(李旦)。杜甫在《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廟》中提到的“五聖聯龍袞”即指此,唐代官方文獻及壁畫中亦常見此稱謂。


3. 江南民間信仰中的邪神

俗稱“五顯靈公”或“五郎神”,多見于明清文獻(如陸粲《庚己編》),被描述為山野精怪演化而成的民間神祇,帶有一定巫術色彩。


其他補充解釋

部分文獻(如儒家體系)将“五聖”定義為孔子、顔回、曾子、子思、孟子,但此分類流傳範圍較窄,多見于特定學術讨論。


注意:不同語境下“五聖”所指可能差異較大,需結合具體文獻或文化背景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唐代史料及明清民俗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安西都護府拜教百克背臣砭俗伯爵岑嵒察院窗藝傳意皴裂粗率打租丁内憂斷工隊帥敦方堵垣番蕉反饋梵樹伏爾加格勒赴官構間管見所及鬼工瞽言妄舉海綿城市哄飲恚目火炙胡越之禍幾何原本井牧鯨鐘禁土金魚駿驵空衍樂毅論連辟公府不就麥籽盲瞀謬論披埽牆粉濡褐身己神旗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守押霜瓦舒憂死手外彊中乾勿勿下筆成章相地家向國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