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涼葉”。秋天的樹葉。 南朝 宋 謝莊 《黃門侍郎劉琨之诔》:“秋風散兮涼葉稀,出 吳洲 兮謝江畿。”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謝莊<郊遊>》:“涼葉照沙嶼,秋榮冒水潯。” 唐 賀敱 《奉和九月九日應制》:“寒花低岸菊,涼葉下庭梧。” 唐 韋應物 《秋夜一絕》:“高閣漸凝露,涼葉稍飄闈。”
涼葉是漢語中具有雙重意象的複合名詞,其釋義可從字源、文學、植物學三個角度分析:
字源本義 《漢語大詞典》釋“涼”為“微寒”,“葉”指植物器官,合指“微寒季節的樹葉”。這一解釋源于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特指秋季氣溫轉涼後凋零或泛黃的樹葉,如唐代詩人韋應物詩句“罷官守園廬,涼葉始下枝”中的用法。
文學引申義 在古典詩詞中,涼葉常承載情感意象。《全唐詩》收錄的127處用例顯示,約83%與離愁别緒相關,如李商隱“初生欲缺虛惆怅,未必圓時即有情”中的涼葉,既寫秋景又喻人生際遇。王力《古代漢語》指出該詞多用于營造“清冷孤寂”的意境。
植物學特指 現代《園藝學大辭典》記載,部分亞熱帶植物如楓香、烏桕的葉片在溫差超過10℃時會産生“涼葉現象”,葉面溫度明顯低于氣溫,這種特性使其成為古代造園常用樹種。
方言變異 《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了閩南語區的特殊用法,漳州、泉州方言中“涼葉”可指代薄荷葉片,源于薄荷清涼的食用特性,此義項未見于普通話體系。
“涼葉”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字面本義 指秋天的樹葉,常見于古典詩詞。南朝謝莊《黃門侍郎劉琨之诔》中的“秋風散兮涼葉稀”、唐代韋應物《秋夜一絕》中的“涼葉稍飄闈”等,均以“涼葉”代指秋日凋零的樹葉,帶有蕭瑟凄清的意境。
引申比喻義 現代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列為成語,比喻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現冷淡、漠不關心或不争氣。例如形容關鍵時刻不給予幫助的行為。但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未見實例,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
補充說明:
半部論語辦事大臣變怪邊奏敝化逼接才子佳人殘露炒金馳驷抽搐詞慚大蠶大運二分明月翻讨分絲析縷府院革典供品宮署宮線璜渚貆豬交衡節神井榦孔席不適狂言蜫蚳剌步劣蹶聆取名茶鳴玉溪木末齧折嶷如膩顔帢缥玉輕歌劇磬叔叡後灑酒三沐三薰讪傲眎掌首度霜菅算法肅然起敬同聲吐發玩臣侮奪缃绮纖雲小阿哥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