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糧甖 ”。盛糧的陶器。大肚小口,古代墓葬用為明器。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終制》:“吾當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隨,牀上唯施七星闆;至如蠟弩牙、玉豚、錫人之屬,并須停省,糧甖明器,故不得營,碑誌旒旐,彌在言外。”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吉兇典制·糧罂》:“今喪家棺斂,柩中必置糧罌者……《禮·檀弓》曰:重,生道也。《三禮圖》曰:重起于 商 代,以飯含餘粥以鬲盛之,名曰重。設之於庭,恐神依之以食。今之糧罌,即古重之遺意也。”
糧罂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質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與功能角度解析。“糧”指谷物糧食,“罂”本義為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組合後特指古代貯藏糧食的陶甕類器具。《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盛糧的陶器”,并引《周禮·考工記》佐證“陶人為甗,實二釜”的記載,反映先秦時期糧罂作為标準量器的功能屬性。
從考古實物來看,糧罂多呈鼓腹、斂口形制,表面常施繩紋或弦紋,胎體厚重以承重防潮。陝西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甕,腹徑達60厘米以上,被學界認定為早期糧罂的典型标本(《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種器物在《齊民要術》中亦有“藏谷必用津甕”的技術記載,說明其防潮防腐的實用價值。
需注意的是,“糧罂”在文獻中偶見引申用法。如《南史·王鎮惡傳》“傾糧罂得數十船”,此處借指運糧船隻,屬語境中的修辭轉化。該詞現代已退出常用詞彙範疇,主要見于曆史文獻與考古研究領域。
“糧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糧罂”指盛放糧食的陶制容器,通常為大肚小口的形制。拼音為liáng yīng,部分文獻中亦寫作“糧甖”。
墓葬明器
糧罂在古代墓葬中作為陪葬明器使用,常見于北朝至宋代的喪葬習俗。例如北齊顔之推在《顔氏家訓·終制》中提到,墓葬中應避免使用蠟弩牙、玉豚等器物,而糧罂作為明器也需簡化。
禮儀功能
據《三禮圖》記載,糧罂可能源自商代的“重”(一種盛放飯含餘粥的鬲),用于祭祀時供神靈依附食用。
在成語中,“糧罂”可比喻儲糧能力或儲備量,但此用法較罕見。更常見的相關成語如“寅吃卯糧”“兵精糧足”等,多與糧食管理相關。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或《顔氏家訓》原文。
安泰白參罷盡霸頭抃慄猵狹變主才識臣臣黜革叢箭撮算大保登高一呼掇拾章句富兒副封跟夫佝瞀卦婆子海螯駭人聽聞緩軍歡趣懽慰惠教機不可失績閥浄國鯨鬚罝網開肆麗句陵駕曆時禮施龍官驢熊明牧末秋模式識别坯子謙光阙乏日月踰邁辱遊扇筤折支受納庶隸談霏壇卷天倉五劍狎處下管象緯笑納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