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各得其宜的意思、各得其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各得其宜的解釋

謂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荀子·正論》:“聖王在上,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漳渎》:“請以 漳水 為一瀆,并前為五。以 淮水 配西嶽, 漳水 配北嶽, 濟水 配中嶽,庶隨正方,各得其宜,陰陽克和,風雨時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各得其宜”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或事物根據自身特點與條件,得到適當的安置或發揮,達到最佳效果。強調“因材施位、各取所需”的和諧狀态。


出處與演變

  1. 最早來源:出自《荀子·正論》:“聖王在上,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2. 曆史用例: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以“漳水配北嶽”為例,說明地理與人文的適配性,體現“各得其宜”的實踐意義。

用法與結構


例句參考

  1. 《荀子》強調統治者應“量能授官”,使百姓“各得其宜”。
  2. 唐代規劃山川祭祀時,以“漳水配北嶽”實現“各得其宜,陰陽克和”。

近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擴展用例,可參考《荀子·正論》及唐代封演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各得其宜(gè dé qí y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各個按照自己的特點、能力和條件發揮最好的狀态或結果。它由“各”、“得”、“其”、“宜”這四個漢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各”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三筆; - “得”字的部首是彳,總共有十二筆; - “其”字的部首是⺈,總共有六筆; - “宜”字的部首是宀,總共有八筆。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文化。它的繁體字是「各得其宜」。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各”字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結構稍有不同,字形尚未統一;而“得”字的古代寫法是從右向左,第二個字的左邊是一個人,代表着個體的發展;“其”字的古代寫法也是從右向左,第二個字的上邊是一人,下邊有一個口,象征人在家中合適的地方;“宜”字的古代寫法是從上到下,第二個字上有一個小人在屋中。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許多不同的例句中,如: -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點發展,各得其宜。 - 在工作中,不同的員工應該發揮自己的長處,各得其宜。 各得其宜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短語,如“因地制宜”、“適可而止”等。 近義詞可以是“各有所長”、“各盡所能”,意思也是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應該發揮出來。 與各得其宜意思相反的詞語可以是“一刀切”、“群魔亂舞”,意思是不考慮各個個體的特點和獨特性,統一對待和處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