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狀的意思、傳狀的詳細解釋
傳狀的解釋
傳記行狀。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經》:“蓋方志與傳狀異事,傳狀者,記今人,其裡居、官位宜從今。” 朱自清 《<背影>序》:“如序跋,書牍,贈序,傳狀,碑志,雜記,哀祭七類中,都有許多小品文字。”
詞語分解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 狀的解釋 狀 (狀) à 形容,樣子:狀貌。奇形怪狀。 情況,情形:狀況。病狀。現狀。 叙述,描寫:狀語。狀其事。寫情狀物。 舊時叙述事件的文辭:行狀。訴狀。供狀。 特種格式的憑證:獎狀。委任狀。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傳狀”是中國古代文體的一種,主要用于記述人物生平事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傳狀是“傳記”與“行狀”的合稱:
- 傳記:起源于《史記》《漢書》的紀傳體,但姚鼐等學者認為正史中的傳記不屬傳狀類,而更偏向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等非官方人物記錄。
- 行狀:又稱“行述”“事略”,側重描述人物德行、狀貌,通常用于記述死者事迹,為撰寫墓志銘或史傳提供素材。
二、文體特點
- 内容對象:主要記錄個人生平,尤其是死者事迹,但也包含自傳(如陸羽《陸文學自傳》)。
- 語言風格:注重真實性,需依據人物實際經曆撰寫,如章炳麟指出“傳狀者,記今人,其裡居、官位宜從今”。
- 文體地位:與方志、碑志等并列,屬于古代散文中的“個人曆史”類目(朱自清《<背影>序》提及)。
三、與其他文體的區别
- 與正史傳記:傳狀多為私人撰寫,非官方正史,如姚鼐《古文辭類纂》僅收錄非正史人物傳狀。
- 與方志:方志記錄地區曆史,傳狀專注個人事迹(章炳麟《國故論衡》)。
四、應用與示例
典型作品包括韓愈《張中丞傳後叙》、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等,均通過細節刻畫人物性格與事迹。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文辭類纂》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傳狀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傳狀這個詞是指通過書信或其他形式傳遞的法律文件,通常用于傳遞法院或法官發出的指示、傳票或傳喚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傳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亻”和“從”,其中,“亻”表示人的形狀,而“從”表示從事、跟隨的意思。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
《傳狀》這個詞源于漢語,傳統上是通過紙質或書信的方式傳遞法院的指示,告知被傳喚者要前往法庭或提供相關材料。
繁體
《傳狀》是《傳狀》的繁體字,在繁體字中,“傳”和“狀”的字形略有不同,但仍表示同樣的意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如果是與人有關的字,會在字的旁邊加上一橫,表示人的形狀,這也是為什麼《傳狀》字中有一個“亻”的部首。
例句
1. 律師收到了法院的傳狀後,立即通知了他的客戶。
2. 我收到了法庭的傳狀,要求我出庭作證。
組詞
相關的組詞有:傳遞、傳遞者、傳喚、傳令等。
近義詞
近義詞有:傳單、傳聞、傳書等。
反義詞
反義詞沒有固定的詞彙,因為傳狀特指法院發出的傳遞文件,并沒有專門表示相反意義的詞彙。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你!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