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狀的意思、傳狀的詳細解釋
傳狀的解釋
傳記行狀。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經》:“蓋方志與傳狀異事,傳狀者,記今人,其裡居、官位宜從今。” 朱自清 《<背影>序》:“如序跋,書牍,贈序,傳狀,碑志,雜記,哀祭七類中,都有許多小品文字。”
詞語分解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 狀的解釋 狀 (狀) à 形容,樣子:狀貌。奇形怪狀。 情況,情形:狀況。病狀。現狀。 叙述,描寫:狀語。狀其事。寫情狀物。 舊時叙述事件的文辭:行狀。訴狀。供狀。 特種格式的憑證:獎狀。委任狀。 筆畫數:;
專業解析
"傳狀"是漢語中由"傳"與"狀"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分字解析:
-
字源解析
- "傳"(chuán/zhuàn)在《說文解字》中訓為"遽也",本義指驿站車馬,引申為記載人物生平事迹的文體,《漢語大詞典》收錄其"記載人物事迹的文字"義項。
- "狀"(zhuàng)從犬、爿聲,本義指犬形,《文心雕龍》定義其為"體貌本原,取其事實",特指叙述人物德行事迹的"行狀"文體。
-
複合詞義
組合後"傳狀"特指中國古代兩種互補性史傳文體:
- 傳:以《史記》列傳為代表的人物傳記,側重生平叙述(參考《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 狀:源自漢代的"行狀",用于記錄逝者德行供議谥參考,如《文選》收錄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
-
文體特征
二者皆屬叙事性實用文體,但存在差異:
- 時間維度:傳可記生者,狀僅述逝者(據《文體明辨序說》)
- 功能定位:傳重整體生平,狀詳德行細節(見《文心雕龍·書記》)
-
曆史演變
唐宋時期二者出現融合趨勢,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已呈現傳狀合流特征,至明清發展為更完整的傳記文學體系(參考《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
現代延伸
當代漢語中"傳狀"作為曆史術語,多用于古代文學研究領域,如章培恒《中國文學史》着重分析其文體流變。
網絡擴展解釋
“傳狀”是中國古代文體的一種,主要用于記述人物生平事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傳狀是“傳記”與“行狀”的合稱:
- 傳記:起源于《史記》《漢書》的紀傳體,但姚鼐等學者認為正史中的傳記不屬傳狀類,而更偏向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等非官方人物記錄。
- 行狀:又稱“行述”“事略”,側重描述人物德行、狀貌,通常用于記述死者事迹,為撰寫墓志銘或史傳提供素材。
二、文體特點
- 内容對象:主要記錄個人生平,尤其是死者事迹,但也包含自傳(如陸羽《陸文學自傳》)。
- 語言風格:注重真實性,需依據人物實際經曆撰寫,如章炳麟指出“傳狀者,記今人,其裡居、官位宜從今”。
- 文體地位:與方志、碑志等并列,屬于古代散文中的“個人曆史”類目(朱自清《<背影>序》提及)。
三、與其他文體的區别
- 與正史傳記:傳狀多為私人撰寫,非官方正史,如姚鼐《古文辭類纂》僅收錄非正史人物傳狀。
- 與方志:方志記錄地區曆史,傳狀專注個人事迹(章炳麟《國故論衡》)。
四、應用與示例
典型作品包括韓愈《張中丞傳後叙》、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等,均通過細節刻畫人物性格與事迹。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文辭類纂》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流晻昧半三不四冰解凍釋采掇抄胥充積瘡疤叢刻甔石道陌鰐海烽鼓分形共氣夫夫宮車灌瓜嚄唶宿将劍壁肩吾矯惑郊竟借徣嗟美進踞極微記心俊穎領受流沙鹭鸶夢幻目今牛藿盤絡迫诘清悄秋登裙腰人工島日轉千街宂蠹軟局子袽塞三铨缫席霜鱗束脯蜀姜說山貪惏無餍特兀貼畫通厲翫境文幹無準崄澀霞缬下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