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屭贔”。1.强壮有力;坚固壮实。 宋 苏轼 《桄榔庵铭》:“百柱屓贔,万瓦披敷。” 明 刘基 《松风阁记》一:“土石屭贔,虽附之不能为声。”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序》:“ 明 中叶有 李 何 ,犹 唐 有 李 杜 , 宋 有 苏 黄 。 空同 诗如巨灵屓贔,凿石开山。” 清 赵翼 《右手患风痹》诗:“迴忆年少时,作力何屓贔。”
2.蠵龟的别名。 金 刘从益 《捣金石砦作建除体》诗:“破碑字仍在,屭贔卧深荆。”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赐外国诗》:“屭贔宏文,昭回云汉。”
“屓赑”一词的正确写法应为“赑屃”(bì xì),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属于“龙生九子”之一。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形与读音
文化象征
赑屃形似龟,龙头龟身,力大无穷,常被雕刻为石碑的底座。它象征负重、稳固与长寿,多见于陵墓、庙宇等庄严场所。
文学与艺术中的意义
古代文人用“赑屃”比喻文笔雄健或肩负重任,如《西京赋》中“巨灵赑屃”形容神力。现代常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出现在雕塑、建筑装饰中。
注意字形混淆
用户提到的“屓”是“屃”的异体字,需注意正确书写为“赑屃”。该词无负面含义,属中性或褒义词汇。
若在碑刻、古籍或文学作品中遇到此词,多与上述文化意象相关。
《屓赑》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具有贬义,意思是指行为轻浮、无聊而缺乏内涵的人。
拆分部首:屮 (屮字底部的三点为屮字的单手写法)
笔画:11画
《屓赑》一词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意指文人的品评态度。后来,它逐渐演变为对于行为轻狂、轻浮无聊的讽刺。
在繁体中,屓字保留了原本的形态。
屓字古时的写法略有不同,主要是在字形的细节上有所区别。具体变化可以根据不同的朝代而有所不同。
他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真是个屓赑之徒。
屓赑层出不穷 | 屓赑无聊 | 屓赑之辈
轻浮、薄情、庸俗、俗气
沉稳、内敛、深沉、庄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