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走的意思、下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走的解釋

(1).走卒;供奔走役使的人。 南朝 齊 孔稚珪 《上新定法律表》:“将恐此書,永墜下走之手矣。” 宋 葉適 《司馬溫公祠堂記》:“至於深衣幅巾,退然山澤之間,誠意至義,不敢加一豪於嬰兒下走。”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呆官》:“為大令親隨,何等親密,反求管門,是下走之職。”

(2).自稱的謙詞。《漢書·蕭望之傳》:“若 管晏 而休,則下走将歸 延陵 之臯。” 顔師古 注:“下走者,自謙言趨走之役也。”《宋書·何尚之傳》:“若止于四銖五銖,則文皆古篆,既非下走所識,加或漫滅,尤難分明。” 唐 柳宗元 《答元饒州論政理書》:“ 祁大夫 不見 叔向 ,今而預知斯舉,下走之大過矣。” 徐特立 《國文教授之研究》:“下走濫竽教育事業,常病教授無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下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一、基本解釋

  1. 走卒、仆役
    指供人驅使、奔走效勞的底層人員。例如南朝孔稚珪在《上新定法律表》中提到“永墜下走之手”,即指法律條文可能落入低級官吏之手。

  2. 自稱的謙詞
    古代文人或官員用于自我謙稱,類似“在下”“鄙人”。如《漢書·蕭望之傳》中“下走将歸延陵之臯”,顔師古注“下走者,自謙言趨走之役也”()。


二、用法與實例


三、補充說明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下走”可引申為“事物下降趨勢”,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傳統語境中,仍以“仆役”和“謙稱”為核心含義。

建議結合古籍文獻(如《漢書》《宋書》)理解該詞,避免混淆古今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下走

下走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下”和“走”。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下”字的拆分部首是一橫(一)和一豎(丨),總共有三筆。

2. “走”字的拆分部首是一半身(⺅)和走部(走),總共有八筆。

來源:下走的來源是古時候人們行進的方式,意味着向下移動。可以用來表示往下走,步行或前進的動作。

繁體:繁體字“下走”為「下走」。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文獻中,有一種古時候寫法是“下走”字獨立成一個字,用來表示遊走或往下走的意思。

例句:

1. 他累得下走了。

2. 天黑了,我們得下走。

組詞:下山、下坡、下車、下樓、走近、走廊

近義詞:向下、行走

反義詞:上升、停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