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偻的意思、末偻的詳細解釋
末偻的解釋
駝背。《莊子·外物》:“有人於彼,修上而趨下,末僂而後耳。” 成玄英 疏:“肩背傴僂。”《淮南子·墬形訓》:“其人面末僂,脩頸卬行,竅通於鼻。” 高誘 注:“末猶脊也。” 劉文典 集解引 俞樾 曰:“ 高 注曰:‘末猶脊也。’然則末僂者謂其脊勾僂也。‘末’上不當有‘面’字,疑是衍文。”
詞語分解
- 末的解釋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後,終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傳統戲劇角色名,一
- 偻的解釋 偻 (僂) ǚ 脊背彎曲:伛偻(彎腰駝背)。 迅速:不能偻指(不能迅速指出來)。 偻 (僂) ó 〔偻儸〕a.幹練;機靈。b.指綠林或盜賊的部下、仆從。 〔佝( (僂)島 )偻〕見“佝”。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末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1.基本含義
- 駝背:該詞主要用于形容人體背部彎曲的生理狀态,即“駝背”。例如《莊子·外物》中提到“末偻而後耳”,成玄英注解為“肩背伛偻”,直接指向駝背的體态特征。
2.詞源與古籍引用
- 出自《莊子》《淮南子》等典籍,如《淮南子·墬形訓》描述“其人面末偻,脩頸卬行”,高誘注“末猶脊也”,指脊背彎曲。部分學者(如俞樾)認為“面末偻”中的“面”字可能是衍文,實際僅指脊背彎曲。
3.讀音争議
- 存在兩種發音标注:
- mò lóu: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标注此音,強調“偻”的傾斜含義。
- mò lǚ:更常見于古籍注釋和現代詞典(如滬江詞典、百度百科),與“伛偻”(yǔ lǚ)的“偻”同音。
- 綜合來看,mò lǚ的讀音更符合曆史文獻和主流用法。
4.使用場景
- 人體姿态:直接描述駝背的體态,如古籍中的人物描寫。
- 引申比喻:少數情況下可比喻事物末尾的不穩定狀态(如樹枝下垂),但此用法較少見。
5.相關考據
- 部分文獻對“末偻”的構詞提出質疑,認為“末”指脊背,“偻”為彎曲,故“末偻”即“脊背彎曲”,與“面”無關。
“末偻”的核心含義是“駝背”,讀音以mò lǚ為主流,源自古代典籍對體态的描述。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末”的其他引申義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末偻
末偻(mò lŏu)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末”和“偻”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末”字的部首是“木”,總筆畫數為5畫;“偻”字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9畫。
來源與繁體
“末偻”在古代出現的時候,并沒有現在這個意思。它最早的意思是指擠壓,壓抑。後來逐漸演變為指責、責罵。
在繁體字中,“末偻”分别為“末僂”。繁體字是中國古代文字形态的一種演變,現在在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仍然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書寫規則,《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可以得知:“末”字古時的寫法是倒寫的樹木;而“偻”字古時的寫法是兩個人從正面疊在一起的形态。
例句
他因為感到末偻而選擇了出國。
組詞
- 末節:指樹木的最上面一節。
- 偻背:指背部出現彎曲或不正常的姿勢。
- 末世:指世界末日的時候。
- 偻脆:指人走路行動略帶勁兒。
近義詞
責怪、指責、斥責、譴責
反義詞
稱贊、贊美、表揚、贊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