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螢的别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蟲魚》:“螢火,一名耀夜,一名景天,一名熠燿,一名丹良,一名燐,一名丹鳥,一名夜光,一名宵燭,腐草為之,食蚊蚋。”
(2).夜晚之燭。 南朝 梁 劉孝标 《廣絕交論》:“則有窮巷之賓,繩樞之子,冀宵燭之末光,邀潤屋之微澤。”
(3).指 宵明 和 燭光 ,傳說為 帝舜 之二女。 南朝 宋 謝莊 《豫章長公主墓志銘》:“ 宵 燭 載照, 娥 英 是從。” 北魏 溫子昇 《常山公主碑》:“令淑之至,比光明于 宵 燭 。” 唐 張說 《鄭國夫人神道碑》:“克岐克嶷,預見元凱之才;實覃實詳,早聞 宵 燭 之豔。”參見“ 宵明 ”。
“宵燭”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古今注》《廣絕交論》等古籍原文。
宵燭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在晚上點燃的蠟燭。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宵”和“燭”,表示夜晚和蠟燭。
根據《康熙字典》,宵燭的“宵”字由宀(宀)和日(曰)兩個部首組成,共有8個筆畫;“燭”字由火(火)和虍(虍)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0個筆畫。
宵燭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齊風·宵子》中:“宵燭之燭兮,神靈于茲。”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宵燭被用來描繪夜晚的光亮,寓意美好與溫馨。繁體字“宵燭”與簡體字“宵燭”意義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根據古代痕迹文獻記載,宵燭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宵燭”或“宵爥”,形象地描繪了夜晚的燃燒狀況。
1. 夜深了,房間裡亮起了一盞宵燭。
2. 她點了一根宵燭,為丈夫祈福祝福。
3. 黑暗的山洞裡,隻有一盞宵燭閃爍着微弱的光芒。
宵燭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許多有意義的詞組,比如:“宵燭晝伏”(指在白天藏掖不露,暗地裡活動),“宵燭之光”(指夜晚的光明),“宵燭夜遊”(指在夜晚漫步遊玩)等。
宵燭的近義詞包括夜燭、夜燈、蠟燭等,它們都指的是在夜晚點燃的光源。
宵燭的反義詞可以是白晝、日光等,它們表示白天時的光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