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遑味的意思、食不遑味的詳細解釋
食不遑味的解釋
同“ 食不甘味 ”。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剋為念!”
詞語分解
-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東西:食品。糧食。零食。豐衣足食。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 味的解釋 味 è 舌頭嘗東西所得到的感覺:味覺。味道(亦指興趣)。滋味。 鼻子聞東西所得到的感覺:氣味。香味兒。 情趣:趣味。興味。意味。津津有味。 體會,研究:體味。耐人尋味。 量詞,指中草藥的一種:五味藥。
網絡擴展解釋
“食不遑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發音與結構
- 拼音:shí bù huáng wèi
- 結構:緊縮式四字成語,屬中性色彩,常用于古代文獻。
基本含義
形容因心中憂慮或事務繁忙,導緻吃東西時嘗不出滋味,無法享受食物。與“食不甘味”同義。
出處與用法
- 出處: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求自試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
- 用法:多作定語或狀語,用于描述因心事、壓力等影響食欲的狀态。
例句:他連日為戰事憂心,食不遑味,夜不能寐。
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食不甘味、寝食難安、憂心忡忡。
- 反義詞:大快朵頤、津津有味。
- 延伸含義:不僅指生理上的食欲不振,更強調心理層面的焦慮或專注。
文化背景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文人對内心狀态與生活細節的關聯性觀察,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用以刻畫人物内心的沉重或責任感。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食不遑味》的意思
《食不遑味》是對感到心煩、滿腹牢騷時吃東西卻沒有味道的情況進行形容的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吃飯時精神不集中,無法品味美食。
拆分部首和筆畫
《食不遑味》的部首可以拆分為:饣(食的部首)+ ⻛(風的部首)+ 口(口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8。
來源
《食不遑味》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描述了戰國末年齊國人主父偃在殺人後感到心煩和不思進食的情景。
繁體字
《食不遑味》的繁體字為「食不遑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食不遑味》的寫法為「食不暻味」。
例句
1. 他在為工作的事情煩心,即使吃最愛的美食也是食不遑味的。
2. 那位藝術家思鄉心切,對于身邊的食物總是食不遑味。
組詞
食不甘味、食不果腹、遑遑無歸、食欲不振、美味無佳
近義詞
食之無味、咀嚼苦根、食不果腹
反義詞
美味可口、食之有味、津津有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