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邪放纵。《南史·宋武帝纪论》:“ 少帝 体易染之质,禀可下之姿,外物莫犯其心,所欲必从其志,嶮纵非学而能,危亡不期而集,甚至颠沛,非不幸也。”
“崄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析如下:
崄纵(拼音:xiǎn zòng)指奸邪放纵,形容人性情险恶且行为放肆,多用于描述负面品行。该词由“崄”(同“险”)和“纵”(放纵)组合而成,强调心术不正与行为不受约束的双重含义。
该词最早见于《南史·宋武帝纪论》中对南朝宋少帝的评价:“少帝体易染之质,禀可下之姿……嶮纵非学而能,危亡不期而集。”此句指出少帝本性恶劣且放纵,最终导致政权倾覆,暗含对其品行的批判。
若有进一步考证需求,可参考《南史》原文或古代汉语词典获取更详尽的语境分析。
崄纵(xían zòng)是一个汉字,由「山」和「纟」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山」和「纟」,拆分后的笔画数为7画。
「崄纵」一词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变。在古代,「崄」字的写法是「厂下山旁加冖」,而「纵」字的写法是「纟上从木下加纟」。
在繁体字中,「崄纵」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的「崄纵」字的写法稍有差异,「崄」字的古代写法是「耸」,表示山崇起的样子,而「纵」字则保持相同。
以下是关于「崄纵」的一些例句:
1. 这个山崄得如此高耸,令人望而生畏。
2. 条纵横交织,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
「崄纵」组词:
崄崛(xían jué):形容山势高耸;形容事物显著突出。
纵横(zòng héng):形容事物互相交错或纵横交错;形容某人自由行动,不受限制。
「崄纵」的近义词是「险峻」,反义词是「平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