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知府、知州、知县均为地方长官,其正式办公处为衙署大堂,因此称为正堂。故亦以“县正堂”为知县的代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细看他的行李,除了衣箱之外,还有一个大帽盒,都黏着‘江苏即补县正堂’的封条。”《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白蟒围营》:“他委派了自己的心腹 夏一松 ,作了 剑川县 的县正堂。”
“县正堂”是明清时期对知县的代称,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办公场所代称
“正堂”原指地方官衙署中处理公务的主厅,如县衙大堂(、)。因知府、知州、知县等地方长官均在此办公,故以场所代指官职,形成“县正堂”这一称谓。
官职指代
明清时期,“正堂”成为对府、州、县正印官(即最高长官)的尊称,“县正堂”特指知县(、)。类似称呼还有“府正堂”(知府)、“州正堂”(知州)。
文献记载
延伸含义
因“正堂”象征权力核心,该词也隐含对知县权威的强调(、)。
“县正堂”相当于现代的县长,但属于历史称谓,主要用于明清文献或古装题材作品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县衙结构或官职体系,可参考关于“大堂、二堂、三堂”的说明,或对“正堂”的多层次解释。
《县正堂》指的是古代县衙中的正厅,是县令办公和处理公务的地方。
《县正堂》的拆分部首是“阝”和“广”,它们分别是“邑”和“土”的组合。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县正堂》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主要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使用。繁体字“縣正堂”。
古时候,《县正堂》的汉字写法较为简化,使用的是“縣正堂”的繁体字写法,其中繁体字中的“縣”是“县”的繁体,意思都一样。古代使用的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1. 他是这个县正堂的县令。
2. 赵县令每天都在县正堂处理公务。
县府、县署、县衙、正厅、堂屋、县城等。
县衙、县署、县厅。
无县正堂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