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穿绳索。《孔子家语·致思》:“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隙。”后以“衔索”为不得孝养父母之典。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泣风雨於《梁山》,惟枯鱼之衔索。”《晋书·孝友传序》:“聚薪流慟,衔索兴嗟。”《梁书·元帝纪》:“惵惵黔首,路有衔索之哀;蠢蠢黎民,家有 桓山 之泣。”
“衔索”是汉语中具有典故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阐释:
一、字面释义
“衔”指用口含物,“索”指绳索或草茎,字面义为“口中衔着绳索”。该词源自《孔子家语·致思》记载的枯鱼衔索典故:“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隙”,用枯鱼口衔绳索的意象比喻生命易逝。
二、引申义项
三、文学引用
清代文人多用于诗文中表迟暮之感,如朱彝尊《曹先生溶挽诗》中“衔索途竟穷”句,暗含生命将尽却未达成目标的遗憾。
四、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典故词典》将其收录为固定成语,特指“年迈而处境艰难”的文学化表达,常见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场景描写。
(注:参考来源包含《汉语大词典》在线版、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数据库、《孔子家语》数字文献库等学术资源平台。)
“衔索”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字面意义:指“口穿绳索”,即用嘴叼着绳索。这一意象常被用于比喻时间紧迫或事物易朽,如《孔子家语·致思》中“枯鱼衔索,几何不蠹”的表述,暗示枯鱼若被绳索穿挂,很快会被虫蛀,暗含生命短暂、尽孝需及时之意。
孝养父母之典
源自《孔子家语·致思》:“二亲之寿,忽如过隙”,通过“衔索”的意象,警示子女应及时尽孝,否则父母年迈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后世文学作品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唐代《晋书》等均沿用此典,表达未能尽孝的遗憾。
困境与受制于人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提到,“衔索”可引申为“被迫接受命令或安排”,如同马匹被缰绳控制无法自主行动。但这一用法在经典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近现代扩展义。
不同词典对“衔索”的释义侧重不同。高权威来源(如汉典)主要围绕孝道与时间意象,而中等权威来源可能包含引申义。建议优先参考经典文献用例。
编户民便巧笔误作牛不储价成式眵昏畜田都府二十四番花信樊萦匪啻飞蓬乘风风韵奋恚分心挂腹共抎国货故秩横见侧出皇祖考昏迈火急壶子缉林林紧打慢敲浄眼绝顶聪明爵命老根连珠转灵明陋俗露木霉素鸣镳墨杜萨逆子贼臣频伽鸟钳髠悭吝情感荣映散束埽星省垣诗酒水怒疏剔随方套文逃逸天马替手兔毫屯蹷否塞王务维新运动吴激五怸乡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