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退的意思、避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退的解釋

退避。《漢書·王尊傳》:“又出教敕掾功曹:‘各自底厲,助太守為治。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避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明确行為指向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指主動地躲避、退讓或離開,通常帶有避免沖突、危險或不利情境的意圖。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躲避與退讓

    指主動避開某人、某物或某種局面,常因不願面對、避免沖突或尋求安全。例如:“見敵軍勢大,守軍避退三十裡。”此義強調因外界壓力或威脅而作出的空間或行為上的退避。《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釋為“躲開;退讓”。

  2. 隱退與回避

    引申為主動退出紛争、名利場或公共事務,體現消極回避的态度。如:“他厭倦官場傾軋,避退鄉野。”此用法多見于文言或書面語,含消極避世色彩。《漢語大詞典》收錄此義項,釋為“退避;引退”。


二、字源與結構解析


三、近義詞辨析

詞語 側重點 例句
避退 主動退避以保全自身 面對強敵,暫避退以蓄力。
撤退 有組織的軍事性後撤 部隊奉命撤退至安全區。
退避 強調退讓躲避的姿态 退避三舍以示禮讓。

注:參考《同義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對行為類動詞的義項劃分。


四、典型用例

  1. 曆史語境

    《三國志·魏書》載:“孫權聞曹軍南下,避退濡須口。” (避戰自保)

  2. 現代用法

    “談判陷入僵局時,他選擇避退,避免情緒化争執。” (回避沖突)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
  4. 《同義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0年。

網絡擴展解釋

“避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ì tuì(注音:ㄅㄧˋ ㄊㄨㄟˋ),其核心含義為退避,即主動回避或退讓。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古籍出處

最早見于《漢書·王尊傳》:“又出教敕掾功曹:‘各自底厲,助太守為治。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賢’。”
語境解析:這裡指不稱職者應主動退避,避免阻礙賢能之士。


3.近義詞與反義詞


4.現代用法與例句


5.用法注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相關文獻或辭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巴西侯便體猋氏鼈殼扇邴車并集逋賦測廋孱質朝簪摧圮帶鈎呆似木雞單峰駝德厚獨占鳌頭封建主義風煞俸銀福嚴紫個人利益光宣滑缗加二戛釜撞甕見識交當界别競奮京哈鐵路九孔螺鹫嶺狂夢愧辱困蒙來轅懶妥妥蠟月蓮嶽六位樓館内媚弄玄潑潑灑灑愆素期考親婣宂費深辜詩題紅葉坦直騰擲恬不為意讬慕王昭君溫生絕裾文紮枭剪蕭騷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