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踥蹀的意思、踥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踥蹀的解釋

奔走;小步趨進貌。《楚辭·九章·哀郢》:“衆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 洪興祖 補注:“踥蹀,行貌。” 唐 秦韬玉 《紫骝馬》詩:“生獰弄影風隨步,踥蹀衝塵汗滿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踥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qiè dié(根據《楚辭》注音推斷),主要用于描述行走的姿态,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1. 小步行走貌
    指行走時步伐細碎、輕緩的樣子,常見于古代詩文。例如《楚辭·涉江》中“衆踥蹀而日進兮”,用“踥蹀”形容衆人小步趨附的姿态。

  2. 徘徊或猶豫不決
    在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徘徊、進退不定的狀态。如《淮南子》提到“蹀足”與行走相關,結合“踥蹀”的構詞,可聯想其隱含躊躇之意。


詞源與關聯詞


文學用例


“踥蹀”多用于描述謹小慎微或趨附逢迎的行走姿态,屬于古典文學中的雅言,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廣雅》《淮南子》等古籍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踥蹀

踥蹀(讀音:qiè di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行走時舉步躊躇,遲疑不前。

踥蹀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足”和“巧”。足意味着與腳有關,巧表示靈巧、巧妙。

踥蹀的整體結構較為複雜,一共有18個筆畫。其中,足部有7畫,巧部有11畫。

踥蹀一詞源于《詩經·小雅·蒹葭》:“左步趨康,右步趨舜。”後來被引申為指行走時的遲疑、猶豫不前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踥蹀的寫法為“躡躂”。

在古時候,踥蹀曾有不同的寫法,包括“躠躉”、“㕓㕇”等。隨着漢字的演變和簡化,現代的寫法定為“踥蹀”。

以下是一些使用踥蹀的例句:

1. 他站在十字路口,踥蹀了一會兒,最終向右轉了。

2. 她看到老闆時踥蹀了一下,然後走上前去請教問題。

踥蹀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如:

1. 踥蹀腳步:形容行走時舉步躊躇。

2. 踥蹀不前:指猶豫不決,遲疑不前。

踥蹀的近義詞包括躊躇、猶豫、遲疑等詞語,反義詞則可包括果斷、毅然、堅決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