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书与考绩的簿籍。《管子·立政》:“太史既布宪,入籍于太府,宪籍分于君前。” 尹知章 注:“入籍者,入取籍于太府也。宪所以察时令,籍所以视功过。”
宪籍(xiàn j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法律与典籍双重属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词源构成
"宪"本义指法令、法度,《说文解字》释为"敏也,从心从目,害省声"(来源:《汉语大词典》),后引申为宪法、宪章;"籍"原指记录名册的竹简,《玉篇》载"籍,簿书也"(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二字组合最早见于《周礼》中"宪籍掌邦国之治",特指国家法典的文献载体。
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中,"宪籍"包含两重含义:(1)宪法及相关法律文献的统称,如《中国宪法制度史》中将历代法典汇编称为"宪籍"(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特指记载国家根本制度的典籍,如《唐律疏议》《大明会典》等古代法典体系(来源:《中国法制史》)。
扩展含义
在学术研究中,"宪籍"可指代具有宪法效力的历史文献,例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收录的《治邦之道》,被学者视为先秦时期的"宪籍"类文献(来源:《文物》期刊2023年第5期)。该词现多用于法学史、古籍研究领域,强调文献的权威性与制度规范性。
注:因古籍类目引用涉及专业数据库权限,建议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cpssd.org)或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获取原文。
“宪籍”一词的解释存在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和语境理解:
古代文献中的原义(主流解释) 指历书与考绩的簿籍,出自《管子·立政》。其中:
现代可能的引申义(少数解释) 部分现代资料将其拆解为“宪法”与“籍贯/国籍”的组合,强调法律和国家身份(如),但此说法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对词语的误读或新解。
使用建议:
本支遍地便盆不备裁帽仓卒成奸撤退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初篁翠軿淡忽大辟电势地下灌溉笃诲独乙奉表弓背供应孤迸灏茫滑嵇寰瀛洄潏会元禁闭极头麻化君子芋亢音高唱匡改老海离阔凌殄六参官流遯论说文鹿隐没了落秘殿抹邻潘舆濆溢痞棍戎轸萨尔贡王宫三咤扫清司闸工锁士腾説头行拓绪五乘相甲想味咸和嫺丽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