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鞲的意思、臂鞲的詳細解釋
臂鞲的解釋
亦作“ 臂鞲 ”。臂衣,古人用以套于臂上者。《漢書·東方朔傳》“ 董君 緑幘傅韝” 唐 顔師古 注:“韝,即今之臂韝也。” 唐 杜甫 《即事》詩:“百寶裝腰帶,真珠絡臂鞲。” 宋 蘇轼 《讀<開元天寶遺事>》詩之三:“琵琶絃急衮《梁州》,羯皷聲高舞臂鞲。”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談錄·帝德》:“ 魯 人 李廷臣 ,頃官 瓊管 ,一日過市,有 獠 子持錦臂韝鬻于市者,織成詩,取而視之, 仁廟 景祐 五年賜新進士詩也。” 明 楊慎 《各調犯七犯玲珑·四季閨情》套曲:“有信書難寄,無言淚暗流,寬腰帶,脫臂韝,闌幹劃損玉搔頭,何日再綢繆。” 清 趙翼 《奉和福總戎姬人到署之喜》之一:“将軍威令肅如秋,時向霜天試臂韝。”
見“ 臂韝 ”。
詞語分解
- 臂的解釋 臂 ì 從肩到手腕的部分:臂力。臂腕。臂肘。左膀右臂。助你一臂之力。 臂 〔胳臂〕見“胳”。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鞲的解釋 鞲 ō 〔鞲鞴〕活塞,唧筒裡或蒸氣機、内燃機的氣缸裡往複運動的機件,作用是把蒸氣或燃料爆發的壓力變成機械能。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臂鞲(bì gōu)是中國古代一種套在手臂上的功能性服飾配件,其含義和用途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核心定義
臂鞲又稱臂鞴,是一種束袖護具,通常以皮革制成,用于固定衣袖以便活動,同時兼具防護作用。其形制類似套袖,主要覆蓋前臂或上臂區域()。
2. 功能與用途
- 射箭輔助:商周時期稱為“遂”或“拾”,射箭時套在左臂防止弓弦擦傷,非射箭時則稱“拾”用于斂袖()。
- 日常防護: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普及,用于保護手臂肌膚,尤其在勞作或騎射中()。
- 裝飾象征:唐代起逐漸出現鑲嵌珍珠等裝飾的奢華款式,如杜甫詩中“真珠絡臂鞲”,成為身份象征()。
3. 曆史演變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的射箭護具“韝”,《儀禮》記載其禮儀用途。
- 發展:遼代仍廣泛使用,如契丹貴族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銀臂鞲,兼具實用與藝術性()。
- 文化延伸:宋代文獻如蘇轼詩作、王闢之《渑水燕談錄》中,臂鞲已融入文學意象()。
注:該詞在《漢書》《即事》等古籍中均有記載,部分文獻中“臂鞲”與“臂韝”為異體字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臂鞲》是一個古漢字詞語,意為手臂上的護臂或護腕。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臂”和“鞲”。其中,“臂”部意為手臂,是一個指事字,表示形象;“鞲”部意為護臂,是一個形聲字,傳統上由“馬”(馬)和“句”(古代指護腕的皮套)組成。
根據漢字的發展演變,現代日常使用的“臂鞲”已經被簡化為“臂套”或“護臂”。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化字類似,隻是筆畫形狀稍有不同。
在古漢字的寫法中,臂鞲的寫法會略有差異。例如,在西漢的《字義》中,臂鞲的字形是以“臂”作為基本部分,上面部分畫成弓形,下面是類似窄帶的形狀。而在《康熙字典》中,“臂”部的字形被寫為兩條彎曲的直線,接着是“鞲”的字形。
以下是一個例句:“戰士戴上臂鞲,以保護手臂免受傷害。”
與“臂鞲”相關的組詞有“護腕”、“護具”、“臂甲”等,它們都表示用于保護手臂的裝備。
與“臂鞲”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護臂”、“臂铠”等,它們也指手臂上的護具。
相反地,與“臂鞲”的含義相反的詞語是“裸臂”,意為沒有戴護具的赤裸手臂。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