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求之太過,超出恒常。語出《易·恒》:“初六,浚恆貞兇,無攸利。” 孔穎達 疏:“浚,深也。最處卦底,故曰深也。深恆者,以深為恆是也。” 明 唐順之 《與楊蕉山書》:“且夫直前太鋭,近於用壯;取必太過,近於浚恆。在《易》固有戒矣。”
“浚恒”是一個源自《易經》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浚恒”指求之太過,超出恒常,即過度追求或堅持某事物,超出了正常限度。該詞由“浚”(疏通、深挖)和“恒”(持久、常态)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過度深求恒久狀态”。
出處與經典背景
源自《周易·恒卦》初六爻辭:“浚恒,貞兇,無攸利。”
孔穎達疏注:“浚,深也。最處卦底,故曰深也。深恒者,以深為恒是也。”
意為:初六爻處于卦底,象征過度追求恒久,反而導緻兇險。
引申含義
曆史用例
明代唐順之在《與楊蕉山書》中曾用“浚恒”批評“取必太過”的行為,說明該詞常用于勸誡過度偏執的語境。
如今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形容對目标、原則的過度堅持,隱含負面評價。例如:“追求效率固然重要,但若浚恒而忽視人性化,恐失本心。”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周易》原文或曆代注疏,可參考漢典及古籍文獻。
浚恒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氵」和「恒」兩個部首。其中「氵」為水的部首,表示與水相關;「恒」為「心」的上面添加「恒字旁」的構字部分,表示持久、不變。
浚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文化。它是由古代文人根據漢字的形狀和意義而創造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現代漢字的繁體寫法為「濬恆」,整體結構和意義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構造更加複雜,包含更多的筆畫。一些古代文字學家在書寫時也會對字形進行變異和修飾,使得同一個字在不同時期和地區可能存在不同的寫法。
例句:
1. 他用汗水浚恒地工作了整整一天。
2. 恒久的友情如同浚恒的江河,不隨時間的變遷而改變。
組詞:浚河、浚渠、浚塘、穩恒、恒定、恒心。
近義詞:持久、穩定、不變。
反義詞:短暫、變化、不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