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相刑 ”。相互比较,对照。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长、短之相刑也。”通行本作“相形”。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六:“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若巧者侵夺已甚,则掘者迫怵无聊,利害相形,不得不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况且三家相形,便有许多不调匀处。” 徐迟 《牡丹》二:“ 魏紫 和 姚黄 一比,相形之下,确是笨拙。”
(2).互相衬托显现。 晋 潘尼 《琉璃椀赋》:“灼烁旁烛,表里相形。”
旧时迷信,谓观察人的状貌能知其命运。俗称“相面”。《荀子·非相》:“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相形”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相互比较、对照
指通过对比事物或现象来凸显差异。例如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到“利害相形”,即通过比较利害关系来分析问题。陶渊明《饮酒诗》中“是非苟相形”也体现了这一用法。
互相衬托显现
强调事物在对比中相互映衬。如晋代潘尼《琉璃椀赋》中“表里相形”,描述器物内外光泽的辉映。
“相形”的核心意义是通过对比或映衬来凸显特征,既有理性分析的语境(如比较利害),也有文学描写的用法(如事物衬托)。需注意其古义“相面”与现代常用义的区分。
相形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相互比较、相对比较。
相形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目(mù)和心(xīn)。根据《康熙字典》,相形的总笔画数为11。
相形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相形一词原意为长幼的旁边相比较。后来引申为相互之间比较。
相形的繁体字为「相形」。
在古时候,「相」字的写法为「象」,「形」字的写法为「刑夲」。
1. 他们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在才华和成就上还是相形见绌。
2. 这两所学校在教育质量上根本无法相形见绌。
相比相较、相互比较、相形失色、相形见绌。
比较、对比、对照、对立。
相同、相等、相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