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遁栖的意思、遁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遁栖的解釋

亦作“ 遁栖 ”。亦作“遯栖”。隱伏;隱居。《宋書·前廢帝紀》:“其有孝性忠節,幽居遯栖,信誠義行,廉正表俗……務加旌舉,隨才引擢。”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司空圖》:“匪 夷 匪 惠 ,特忘反正之朝;載省載思,當徇遯栖之志。” 明 宋濂 《官岩院碑》:“若龍若象,遯栖無蹤。” 孫枝蔚 《覽古》詩 清 王西樵 評語:“《梁史》舊文不足據, 王禹偁 辨之詳矣。此作足表遁栖之志。”


見“ 遁栖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遁栖"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逃離塵世紛擾,隱居山林或僻靜之處。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字義拆解與組合義:

    • 遁 (dùn): 本義為逃避、逃走,引申為避開、隱退。如《說文解字》釋:“遁,遷也。一曰逃也。”強調主動離開、躲避之意。
    • 栖 (qī): 本指鳥類停留、歇宿,引申為停留、居住、安身。如《說文解字》釋:“栖,鳥在巢上。”強調在某個地方安定下來。
    • 遁栖: 二字結合,形象地描繪了為逃避世俗(如官場傾軋、社會動蕩、名利紛争)而主動選擇離開,尋找并安身于山林、田園等幽靜之地的行為和狀态。它不僅僅指物理空間的遷移,更強調一種主動選擇的、與世隔絕或半隔絕的生活方式,帶有追求精神自由、清靜無為的意味。
  2. 詞性及用法:

    • 動詞: 表示“逃避世事,隱居”這一行為本身。
      • 例: 他厭倦了官場,決定遁栖山林。
    • 名詞(較少用): 指隱居的狀态或隱居之地。
      • 例: 此山深處,正是古人理想的遁栖之所。
  3. 文化内涵與語境:

    • “遁栖”一詞蘊含着深厚的隱逸文化背景,常見于描述古代文人、士大夫在政治失意、社會動蕩或追求個人精神超越時選擇的生活方式(如陶淵明的歸隱)。
    • 它常帶有褒義或中性色彩,表達一種不慕名利、潔身自好、回歸自然的人生志趣。與“隱居”、“隱逸”、“歸隱”等詞義近,但“遁栖”更強調“逃避”的動因和“栖息”安頓的結果。
    • 其意境常與山水、田園、林泉、岩穴等自然意象相關聯。
  4. 近義詞辨析:

    • 隱居 / 隱逸: 意義最接近,都指遠離世俗生活。但“遁栖”更突出“為逃避而選擇栖息”的動态過程和結果。
    • 蟄居: 指像動物冬眠一樣躲藏起來不出門,可能無特定精神追求,更側重物理上的不出門,有時帶消極意味。
    • 避世: 強調躲避塵世,與“遁”字義更近,但未強調“栖”(安頓栖息)的狀态。

“遁栖”意指為逃避世俗紛擾(遁)而主動選擇到山林僻靜之處居住安身(栖),是一種帶有文化意蘊的隱居行為或狀态,體現了追求精神自由、回歸自然的傳統理想。

網絡擴展解釋

“遁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文人的隱逸文化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遁栖”由“遁”(逃避、隱退)和“栖”(栖息、居住)組成,指遠離塵世紛擾,隱居山林或鄉野,追求簡樸安甯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強調對内心甯靜的向往,常見于古代文人表達超脫世俗的理想。

二、出處與用法

  1.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宋書·前廢帝紀》:“幽居遯栖,信誠義行”,描述隱士的高潔品行。
    明代宋濂的碑文“若龍若象,遯栖無蹤”也借喻隱士行蹤神秘。

  2. 詞性擴展:
    可作動詞(如“遁栖山林”)或名詞(如“遁栖之志”),近義詞包括“遁迹”“隱居”,反義詞為“入世”。

三、文化背景

古代文人常以“遁栖”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或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如陶淵明歸隱田園、竹林七賢避世等,均體現了這一思想。該詞不僅描述行為,更蘊含淡泊名利、堅守節操的價值取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曆史人物,可參考《宋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宣帽鄙淺采掇出口稅大單于躭遲甔石大鎮颠匐斷開跺打翻箱倒箧發植穿冠風逆覆帖高眼蛤柱工齡工糈棺器管誰筋疼含寃徊翔黃海畫衣蕙的風惛渎解悅籍求九相亢藏爛飯蘭州大學領腰漏面賊巒岡麻織品鳴驺謀度木嚼木制品内屋洽歡謙恭虛己企管欽愛埆瘠軟工上志殺身成仁勝朝社師是不是死氣沉沉踏曲土電影鵚鹙無故仙蹤銷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