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互嘲諷。 明 唐順之 《<江陰縣新志>序》:“竊聞國朝集諸儒臣修《一統志》時,兩人相誚。其一人欲載科目之數,則曰:‘此非《進士録》也。’其一人欲載戶口田賦之數,則曰:‘此非黃白冊也。’”
“相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ng qiào,其核心含義是“相互嘲諷”。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兩人或多人之間以言語、行為等方式互相譏諷、嘲笑,帶有對立或較勁的意味。
引證與出處
該詞可見于明代唐順之的《〈江陰縣新志〉序》。文中記載了明朝儒臣修撰《一統志》時的争論:一方主張記載科舉人數,另一方主張記錄戶口田賦,兩人因此互相譏諷,稱對方的内容“非《進士錄》”“非黃白冊”。這一典故體現了“相诮”在學術或事務性場景中的使用。
用法與語境
相關拓展
與“相诮”相關的成語或表達包括“冷嘲熱諷”“譏诮”等,但“相诮”更強調雙方互動的嘲諷關系。
“相诮”是描述因觀點分歧而産生的互相譏諷行為,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隱含的對立關系。
《相诮》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相互欺騙、相互掩飾。表示人與人之間相互說謊或使用詭計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相诮》拆分部首為“目”和“言”,其中“目”表示眼睛,而“言”表示說話、語言。相诮的拆分總筆畫數為12畫。
相诮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它起源于《莊子·外篇·逍遙遊》一書中的一段描述:“大鬥斛之細”,其中提到了人們之間的互相詭計和僞裝。而相诮一詞也有其繁體字“相誚”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相诮的“相”字往往寫作“見”,而“诮”字則寫作“蕖”。這種寫法是由于古代漢字的演變而産生的。
1. 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不真誠,總是互相相诮。
2. 這場談判充滿了相诮和欺騙。
3. 他誤以為可以通過相诮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相互诮欺、诮言相互、诮騙、自相诮、相互誘诮。
相互欺騙、相互掩飾、相互僞裝、相互欺淩。
相互信任、真言實語、真心實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