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茭白。秋结实,曰菰米,又称雕胡米。 宋 陆游 《幽居书事》诗:“鲜鯽每从溪女买,香菰时就钓船炊。” 明 高启 《莼菜》诗:“忆共香菰荐, 吴 江暮艇中。” 清 纳兰性德 《摸鱼儿·午日雨眺》词:“愁难谱,只綵线香菰,脉脉成千古。”
香菰是汉语中对禾本科水生植物茭白的古称,学名为Zizania latifolia,其名称由“香”与“菰”二字复合而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菰”本指生于浅水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基部因真菌寄生膨大形成可食用的肉质嫩茎,即茭白。而“香”则描述其烹煮后散发的清香气味。
从植物学特征分析,香菰的茎秆高约1-2米,叶片呈披针形,秋季抽穗开花。其特殊之处在于与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形成共生关系,真菌刺激茎部膨大形成洁白脆嫩的食用部分。这一特性在《中国植物志》中被明确记载,并强调其为东亚特有水生蔬菜。
古代文献中,香菰早有食用记录。《齐民要术》称其为“菰菜”,详述其栽培方法;《本草纲目》则归入“水菜部”,记载其“利五脏,通肠胃”的食疗价值。现代营养学研究证实,其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及钾元素,印证了古籍记载的保健功能。
在饮食文化层面,香菰既是江南“水八仙”之一,又与莼菜、鲈鱼共称“江南三大名鲜”。其名称演变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地域特性,江浙方言区至今仍保留“香菰”称谓,而北方多称茭白,这种差异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有系统收录。
“香菰”是汉语中对植物“菰”的特定部分的称呼,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基本定义
“香菰”指菰(学名:Zizania caduciflora)的嫩茎,即俗称的茭白。这种植物属于禾本科,生长于浅水中,其茎部因寄生菌作用膨大形成可食用的笋状结构。
其他关联产物
菰的果实称为菰米(又名雕胡米),在古代曾是重要粮食,如唐代诗人李白曾以“跪进雕胡饭”表达珍视。
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常提及香菰,例如:
需注意方言或古文中“菰”可能代指菌类,但在现代规范汉语中:
若有进一步辨析需求,可参考植物学文献或权威字典。
八苦杯渡松避贤路不得冲冒春天出涕当管德高望尊磴磴齿齿砥属兜夫泛浮翻脸风后丰巨覈叙杰句记算吉祥天母鞠塲决渎略获羸耗廉鄙两行领养灵枣留连买歡毛索绵笃棉滚滚糢糊拿云手贫困嫔媵坡谷泣别虬龙弃杖草认赔讪论涉笔摄论宗使効顺口话私私琐窗塘坝通曙晚末唯恐稳情取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瞳人无斁享觐相准协日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