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t a reward without deserving it;one without merit receives emoluments] 沒有功勞而享受優厚的待遇
(1).沒有功勞而得到俸祿。語出《詩·魏風·伐檀序》:“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進仕爾。”《古今小說·陳禦史巧勘金钗钿》:“隻怕無功受祿,反受其殃。”
(2).泛指不出力而接受報酬。 豐子恺 《緣緣堂隨筆·憶兒時》:“我也無功受祿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與軟糕。” 蕭軍 《五月的礦山》第九章:“這是大家給你買的啊!我們不能‘無功受祿’。”亦作“ 無功而祿 ”。《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朗 引軍還”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而佞倖之徒,但姑息人主,至乃無德而榮,無功而祿。”
“無功受祿”是漢語常用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沒有付出相應的勞動或貢獻,卻接受俸祿或好處。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獻,《詩經·魏風·伐檀》通過“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的诘問,已初現這一概念的雛形。從漢語詞典釋義體系分析,《漢語大詞典》将其明确定義為“沒有功勞而得到優厚的待遇”,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則補充說明其“多含貶義,用于批評不勞而獲的行為”。
該成語的完整語義包含三個層面:首先強調“無功”的前提條件,即缺乏實際貢獻;其次突出“受祿”的結果狀态,即獲得物質或精神回報;最終形成因果關系層面的悖論,構成對不合理現象的批判。在曆史文獻中,《舊唐書·李元恺傳》記載“無功受祿,災也”,直接體現了古代社會對此現象的否定态度。
現代漢語語境中,該成語常用于三種場景:一是職場領域批評不稱職者居高位,二是社會倫理層面譴責不當得利,三是人際交往中婉拒他人饋贈的謙辭。其近義表達包括“坐享其成”“不勞而獲”,反義表述則有“論功行賞”“按勞取酬”等。
“無功受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沒有功勞卻享受優厚待遇或報酬,常用于自謙或批評他人不勞而獲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戰國時期,楚國杜赫以“說服趙國停戰”為由向楚懷王索要重金,但未實際出力。後楚王質問,杜赫辯解稱“未成事是因時機未到”,此故事成為成語的典型用例。
該成語警示人們應通過實際貢獻獲取回報,反對不勞而獲。在職場或生活中,常用于提醒公平分配原則或表達謙遜态度。
白狐辨離碧海青天擘錢不徐不疾嘈喝誠愫趁早處婦楮穎詞因崔錯大陸橋運輸道定鼎胡反間之計風癫幹遮隔厭關子過關懷揣渾淪匠思緘鎖虀粉警世經史笥進盥劇作家棵子枯骸令長林樹镂管陸塗曼丘谟蓋拈酸飄萍品齊切面驅齡取醉人足家給嚅動賽燈贍表蛇腹紋水狐四藩素侯讨嚣挺俊推溝退夥推薦吾輩小徑脅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