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麤絺的意思、麤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麤絺的解釋

粗葛布。 晉 陶潛 《雜詩》之八:“禦冬乏大布,麤絺以應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麤絺(cū chī)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由“麤”和“絺”二字複合而成,專指一種質地粗糙的葛布。以下從字形、本義、文獻用例及文化内涵四方面詳解:


一、字形與字義解析

  1. 麤(cū)

    《說文解字》釋為“行超遠也”,本義指鹿群疾行揚塵,引申為“粗糙”“不精”㊟¹。其字形由三“鹿”組成,強調雜亂粗疏之意。

  2. 絺(chī)

    《說文·糸部》載:“絺,細葛也。”本指細葛布,但古文獻中常與“绤”(粗葛布)對舉,如《禮記·曲禮》注:“絺為精者,绤為粗者。”㊟²

    複合義:“麤絺”即粗劣的葛布,屬“绤”類織物,與細葛布“絺”相對。


二、文獻用例與文化背景

  1. 古代服飾制度

    《周禮·天官·典枲》載:“掌布缌縷纻之麻草之物……以待時頒功而授赍。”鄭玄注:“葛有精粗,絺為細,绤為粗。”㊟³ 麤絺屬“绤”類,多用于庶民夏季衣物或喪服。

  2. 禮儀等級象征

    《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天子始絺”,孔穎達疏:“初服暑服,先輕細者。”㊟⁴ 天子着細葛(絺),而麤絺(绤)為下層所用,體現禮制尊卑。

  3. 詩詞中的意象

    杜甫《端午日賜衣》詩“細葛含風軟”,以“細葛”喻恩賜榮寵;而白居易《夏日作》“葛衣疏且單”,則以粗葛衣暗示清貧㊟⁵。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麤絺:粗葛布。葛布之粗者。

    引《周禮》“掌葛”疏:“絺是細葛,绤是粗葛。”㊟⁶

  2. 《辭源(修訂本)》

    絺:細葛布。與“绤”(粗葛布)相對。

    引《詩·周南·葛覃》:“為絺為绤,服之無斁。”㊟⁷


四、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釋“麤”(中華典藏網)
  2. 《說文解字注》釋“絺”(中華典藏網)
  3. 《周禮注疏》卷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禮記正義·月令》(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5. 《全唐詩》杜甫、白居易詩(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6. 《漢語大詞典》“麤絺”條(國學大師)
  7. 《辭源》“絺”條(商務印書館)

注:以上鍊接均指向權威古籍數據庫或辭書官網,内容可溯源至原典。麤絺作為古代紡織品類專名,其釋義需結合經學注疏與辭書互證,方顯考據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麤絺”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麤”和“絺”兩個漢字組成,需分别解析其含義:

  1. 麤(cū)
    該字是“粗”的異體字,本義為“粗糙”“粗大”,也可引申為“粗略”“粗疏”。在古文中常用于形容事物質地不精細,如《禮記》中“麤布以衣”即指粗布衣物。

  2. 絺(chī)
    指細葛布,即用葛的纖維織成的精細布料。例如《詩經·周南》中“為絺為绤”,其中“絺”為細葛布,“绤”為粗葛布,二者常對比使用。

組合釋義
“麤絺”字面可理解為“粗糙的細葛布”,但這一表述存在矛盾(因“絺”本指細葛布)。可能的解釋包括:

建議
若該詞出自具體文獻,需結合原文語境進一步分析;若無明确出處,可能需考證是否為生造詞或通假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

黯然無色白璧白鹞子脖梗子博聞彊識不幹捕頭成羣逐隊沖溢大舫膽子到眼底甯東橫粉綿浮肥根拿隔栅關限國寶骨折畫筆黃姑蕈會食隳損膠鬲之困家喻戶習糾族急旋旋卷雲冠巨萬梁皇忏模刻木乾鳥栖暮子南粵你侬噴薄欲出破萼罄浄起田秋噫雀舫日月合壁蕤綏舌戰釋憤十一月士胄手技四垂粟栗談交讨呵欠騰逐通昏同秀僞作無可比拟遐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