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宪牍的意思、宪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宪牍的解释

御史弹劾所用的简牍。《南齐书·王晏传》:“内愧于心,外惧宪牘。”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誓酬君主宠,愿使朝庭肃。密勿奏封章,清明操宪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宪牍"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可从字源和用法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宪”:本义指“法令”、“法度”,《说文解字》释为“敏也”,引申为法则、典范、效法之意。在古代公文中,“宪”常指上级官府(如中央部院)下达的公文或法令。
  2. “牍”:本义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片,即“木简”,后泛指文书、文件、书信。《说文解字》释为“书版也”,即书写用的木板。

二、词汇含义 结合“宪”与“牍”的本义,“宪牍”一词在古代语境中主要有两层含义:

  1. 指代上级官府颁布的法令、规章类文书:这是其最核心的含义。特指由中央或上级机构制定、颁布,具有法律效力和规范作用的官方文件或公文。例如清代文献中,“宪牍”常指由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发出的法令、规章或指令性文件。
  2. 泛指重要的官方文书或案卷:在更宽泛的用法中,也可指官府中重要的公文、案卷或档案材料,尤其强调其正式性和权威性。

三、使用场景 “宪牍”一词多见于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官方文书、档案记录或文人笔记中,用以指称:

引用参考来源:

  1. 许慎. 《说文解字》. (权威字源解释)
  2.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综合收录词汇释义及书证)

网络扩展解释

“宪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宪牍”指御史(古代监察官员)弹劾他人时所用的简牍(即书写材料),属于公文范畴。其中:

    • 宪:本义为法令、法度,引申指与法律或官职相关的事务;
    • 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后泛指公文、文书。
  2. 历史用例

    • 《南齐书·王晏传》提到“内愧于心,外惧宪牍”,意为内心愧疚,又畏惧被御史弹劾。
    • 唐代白居易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写道“清明操宪牍”,形容御史以公正严明的态度处理弹劾文书。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探讨古代公文术语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具体文献或扩展查询。

别人正在浏览...

暴勃保不定保健跋膝卑谄足恭表揭参柴曹务禅衣遄迈穿夜初间粗略大肥喏丹碌大优钓钩斗戏放围豶豕钩楯遘遇汉碑额候府化变唤起降解笺缯紧腾腾决放撅坑撅堑欬唾魁礧恋轩灵威仰鹿革庐徼闹着玩泥溺青山不老融镜入月赏钱圣主私庇四萃四时田园杂兴讨愧阗繁擿伏发隐霆雷通辙违代卫奉微机四伏文耀窝窝蹩蹩无足轻重嬉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