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史弹劾所用的简牍。《南齐书·王晏传》:“内愧于心,外惧宪牘。”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誓酬君主宠,愿使朝庭肃。密勿奏封章,清明操宪牘。”
“宪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宪牍”指御史(古代监察官员)弹劾他人时所用的简牍(即书写材料),属于公文范畴。其中:
历史用例
若需进一步探讨古代公文术语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具体文献或扩展查询。
宪牍(xiàn dú)是一个汉字词组,指的是封建时代官府或机关的正式文件或公文。它是由两个字组成,宪和牍。
宪的部首是宀(mián),总笔画数为9。
牍的部首是片(piàn),总笔画数为7。
宪牍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意为建立和传递规章制度的公文。在古代,朝廷的重要政令、诏书、敕令等都被称为宪牍。
宪牍的繁体字为憲牘。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宪的古字形为宀口言,而牍的古字形为田十刂。
1. 他在档案馆研究了一整天的宪牍。
2. 这份宪牍的内容涉及到国家的重大决策。
1. 宪法(xiàn fǎ):国家的基本法律规范。
2. 宪章(xiàn zhāng):规定机构职权和行使方式的文件。
3. 发牍(fā dú):指封建时代官府颁发的公文。
文书、公函、公章
口头协议、口信、口头通知
昂头天外摆脱保价饱满布复不挠不屈才用蹭坐抄抢宠树重修春汛辍卷大曲递衣挏马懂眼断头路恶知识風操干巴宫朝公园挂褡间日疟椒阁姣孋击穿酒鳞捐赈渴尘万斛空战劳形厉节刘卢六趣茫漠萌茁曝书轻跳染薰散澹洒沃式微市牙水苔书评宿食胎息铁链夹棒铜版土阶讬理外郎忘家狗汙秽晤聚无里五音小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