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弃道德。《庄子·缮性》:“离道以善,险德以行。” 郭庆藩 集释:“善字疑是为字之误,言所为非大道,所行非大德也。《淮南·俶真篇》‘杂道以伪’,(杂当为离字之误。伪,古为字,为亦行也。)‘俭德以行’,(俭险,古字通。《曾子·本孝篇》‘不兴俭行以徼幸’,《汉慎令刘脩碑》‘动乎俭中’,俭并当作险。《荀子·富国篇》‘俗俭而百姓不一’, 杨倞 注:俭当为险。)即本於此。”
“险德”是由“险”与“德”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属于偏正结构短语,指违背道德准则的阴险品性。该词在古籍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无直接收录,但可从字源及文献用例进行解析:
字源释义
复合词解析 组合后“险德”指表面伪善而内在阴险的品性,近于“伪德”“阴德”等概念。《朱子语类》卷十三论及“假仁假义”时,曾批判此类“外示仁厚而内怀机械”的行为,可视为对险德的间接诠释。
文献佐证 类似概念可见于《庄子·列御寇》“险於山川,难于知天”的处世警示,以及《韩非子·难一》对“以诈遇民,偷取一时”的批判,均强调德行表里不一的社会危害性。
近现代应用 该词偶见于当代文学批评领域,如钱钟书《管锥编》评《左传》叙事时,用“险德”形容人物心机深藏的性格特征,属学者自创的语境化表述。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险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根据《庄子·缮性》等古籍记载,“险德”意为背弃道德,其中: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险恶的道路或危险的境地”,可能是将“险”直译为危险,“德”假借为“路”或“境地”的引申用法,常见于描述追求目标时的艰难险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典籍。
灞池百岁之盟成都市称愿虫蚀字愁楚传缮出污泥而不染从服麤坌打道回府动脚东陵道珥鹖发奋为雄封冢幞巾謌诵拱手宫媵观行归奉洪基秽屑浑纯交滙节刌井钿矜肃锦綉禁苑机翼俊识科座览取老诚擂钵历鹿猫头笋迷盹弥陀南胡千念情华清活活诠译觞窦邵平圃生腰坐説骖树株丝衣缩头汤玉碳汇贴妥铜爵无检侮人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