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虜的意思、黠虜的詳細解釋
黠虜的解釋
狡猾的敵人。《後漢書·伏湛傳》:“且 漁陽 之地,逼接 北狄 ,黠虜困迫,必求其助。” 唐 白居易 《備邊并将置帥策》:“然後據便宜之地,扼要害之衝,以逸待勞,以寡制衆,則雖黠虜無能為也。” 清 譚宗浚 《覽海賦》:“此又足懾黠虜之強魂,而資鄉閭之捍衛者也。”
詞語分解
- 黠的解釋 黠 á 聰明而狡猾:狡黠。慧黠。黠兒(聰慧的兒童)。黠棍(狡猾的惡棍)。 筆畫數:; 部首:黑; 筆順編號:
- 虜的解釋 虜 (虜) ǔ 俘獲:虜獲。俘虜。(.打仗時捉住敵人;.打仗時捉住的敵人)。 俘獲的人。 中國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貶稱。 筆畫數:; 部首:虍;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黠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敵人或外族的狡猾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讀音:xiá lǔ(ㄒㄧㄚˊ ㄌㄨˇ)。
- 結構:由“黠”(狡猾、聰慧)和“虜”(敵人、俘虜)組成,字面意為“狡猾的敵人”。
2.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伏湛傳》,描述漁陽地區與北狄接壤時,稱敵方為“黠虜”。
- 唐代白居易《備邊并将置帥策》中,用“黠虜”指代北方遊牧民族,強調其難以制衡的特性。
- 清代譚宗浚《覽海賦》也沿用此詞,形容敵方的強悍與狡詐。
3.語境與例句
- 文學作品:如“親總貔貅談笑看,黠虜心驚膽落”“落日半山追黠虜,彎弓直過李陵台”,均以軍事場景展現敵方之狡黠。
- 地理關聯:多用于描述中原王朝與北方、西北部族的沖突,如北狄、匈奴等。
4.近義詞與色彩
- 近義詞:狡寇、猾敵。
- 貶義色彩:含貶義,常見于史書、策論及軍事文獻中,反映古代對異族的戒備與敵視态度。
5.注意點
- 現代使用:此詞現已罕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賞析中。
- 文化背景:使用時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避免泛化或誤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黠虜的意思
黠虜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貶義。它形容一個人心機深沉、狡詐狠毒、善于欺騙、作惡多端。這個詞通常用來指稱那些心黑手段高、常常損害他人利益的人。
部首和筆畫
黠虜的部首是⽺(miè)字旁,整個字由11個筆畫組成。
黠虜的來源
黠虜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意指那些隱藏在黑暗中的小部落,經常做壞事或者侵擾正朝廷秩序的民族。後來,黠虜的意義轉變為用來形容一個人心術不正、行為卑劣的意思。
繁體字
繁體字“黠虜”的寫法為「黠廬」。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說文解字》所記載的古代漢字的寫法,黠虜的舊寫是「黠戮」。
例句
她心機深沉,是個徹頭徹尾的黠虜。
組詞
組詞:黠辣、黠慧、黠谲、黠狡、黠詐。
近義詞
近義詞:狡猾、狡詐、奸詐、刁悍。
反義詞
反義詞:蠢笨、單純、坦白、善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