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 對降将的最低恩遇。亦指下等的賓客。《北史·房法壽傳》:“及 歷城 、 梁鄒 降, 法壽 、 崇吉 等與 崔道固 、 劉休賓 俱至京師,以 法壽 為上客, 崇吉 為次客, 崔 、 劉 為下客。” 唐 盧照鄰 《宴梓州南亭詩序》:“下客悽惶,暫停歸轡;高人賞玩,豈輟斯文。” 宋 梅堯臣 《雍丘逢錢寺丞載陽》詩:“殷勤 魏 公子,落莫 吳 王孫。下客獨垂淚,傷心思舊恩。”
謂折節下士。《後漢書·齊武王縯傳論》:“若夫 齊武王 之破家厚士,豈遊俠下客之為哉!” 王先謙 集解引 陳景雲 曰:“下客,謂折節下士也。”
“下客”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
等級制度中的身份指代
北魏時期,“下客”指對降将的最低恩遇等級,與“上客”“次客”形成區分。例如《北史·房法壽傳》記載,降将崔道固、劉休賓被列為“下客”。唐代盧照鄰的詩句“下客悽惶,暫停歸轡”則引申為地位較低的賓客或失意者。
文學中的謙稱與情感表達
宋代梅堯臣在詩中用“下客”自喻,表達落寞心境(如“下客獨垂淚,傷心思舊恩”),體現文人借身份隱喻抒發情感的傳統。
交通場景中的字面意義
指乘客下車或下船的動作,常見于公交、客運場景。例如“下客站”即終點站,僅允許乘客下車,不載客。
比喻性延伸
可引申為“結束一段旅程”或“完成某項任務”,如“項目進入下客階段”表示收尾。
“客”字本義為“外來者”(與“主”相對),其組合詞常含身份或動作屬性。需注意,“下客”的古代用法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現代則以交通領域為主。若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北史》或唐代詩文。
詞義:下客是指乘客或客人在車、船等交通工具上下車的動作,也可以表達乘客到達目的地下車後離開的意思。
部首和筆畫:下客的部首是“辵”(辶),總共有5個筆畫。
來源:“下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馬車時代。當馬車到達目的地時,乘客就需要下車,所以形成了“下車”和“下客”的說法。
繁體:下客的繁體字是「下客」。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下客的寫法有所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為「下厄」,其中的“厄”是指受困、受苦的意思。這也反映出了古代下客時在旅途中所可能遇到的困苦、艱辛。
例句:
組詞:下客可以與其他詞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下車、下飛機、下船等。
近義詞:下客的近義詞有下車、離開。
反義詞:上客是下客的反義詞,表示乘客上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