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腐敗的草。《逸周書·時訓》:“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 唐 李商隱 《隋宮》詩:“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一二:“七裡虹橋腐草腥,歌鐘詞賦兩漂零。” 魯迅 《三閑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小引》:“但也有一點隻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的近于不壞的意思。”
(2).喻卑微。 唐 歐陽詹 《元日陪早朝》詩:“江臯腐草今何幸,亦與恒星拱北辰。”
“腐草”一詞在中文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指腐敗的草,常見于自然環境中潮濕或腐爛的植物堆積處。例如《逸周書·時訓》記載:“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描述古人認為螢火蟲由腐草所化的自然現象。
比喻義
引申為卑微、低賤的事物,或形容不堪一擊的狀态。如《三國演義》中“七堆腐草”比喻敵方兵力薄弱,不足為懼;唐代歐陽詹詩句“江臯腐草今何幸”則以腐草自喻卑微。
部分資料提到“腐草”是一種腐生草本植物,學名Gymnosiphon nana,莖纖細、葉退化為鱗片狀,分布于我國台灣熱帶雨林。但此解釋僅見于少數網頁,權威性待考證。
詩詞中的意象
哲學隱喻
魯迅曾以“腐草”自比,表達甘願犧牲自我以培育新生的精神。
“腐草”既指自然界的腐敗植物,也用于文學中象征卑微、脆弱或曆史興衰。其植物學定義需結合專業文獻進一步驗證。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逸周書》《三國演義》及唐代詩詞等原文。
腐草是一個指代腐爛的草木的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腐和草。
“腐”字的部首是肉,總共有12個筆畫。
“草”字的部首是艹,總共有9個筆畫。
腐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詞中的描寫。腐草一詞形容着大自然中的虛弱、腐爛與衰敗。
在繁體字中,“腐”字的形态與簡體字相同,“草”字的形态為“艸”。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腐”字的形态為“辁”,“草”字的形态為“艸”或“艹”。
1. 大地上躺滿了腐草,昭示着四季的更替。
2. 風吹過的草原上,腐草發出了淡淡的腥味。
腐草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衰草、腐爛、腐朽等。
近義詞:敗草、枯草、殘草。
反義詞:茂盛、鮮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