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五五相乘为二十五, 汉 时因用以代称三年之丧。《隶释·汉堂邑令费凤碑》:“菲五五,縗杖其未除。”《隶释·汉巴郡太守樊敏碑》:“遭离母忧,五五断仁。”
(2).二十五。《鹖冠子·度万》:“五音六律稽从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为岁式。” 陆佃 注:“五五,五其音之五也。”《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老臣慺慺,愿国家同祚於 轩辕 之五五,而未及 周文 之二五,用为伊邑。”此谓 黄帝 有子二十五人。
(3).以五为行列。《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鵠,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南朝 梁 江淹 《学梁王兔园赋》:“上飞 衡 阳 ,下宿 沅 汉 ,十十五五忽合而復散。”《晋书·天文志中》:“凡降人气,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头;又云,如人叉手相向。”
(4).谓以五人为伍,犹如古代军队编制。《魏书·高佑传》:“设禁贼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盗发则连其坐,初虽似烦碎,后风化大行,寇盗止息。”
“五五”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源于《礼记·三年问》中“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的记载。汉代将五五相乘(5×5=25)引申为代指为期25个月的三年丧期。例如《隶释·汉堂邑令费凤碑》中“菲五五,縗杖其未除”即描述丧期未满的状态。
在数学或天文历法中,“五五”可指乘积结果。如《鹖冠子·度万》提到“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为岁式”,陆佃注解为五音相乘的规律。
用于描述事物排列形态,如《乐府诗集·艳歌何尝行》中“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南朝江淹的赋文中也以“十十五五”形容飞鸟行列。
指五人组成的基层单位“伍”,类似军队编制。如《魏书·高佑传》记载“五五相保”的治安制度,通过连坐法强化管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鹖冠子》等原典,或查阅汉典()、查字典()等工具书。
《五五》是一个常见的词语,它的意思是除以五的余数为五的意思。例如,10除以5的余数是0,不符合《五五》的条件;而15除以5的余数是5,符合《五五》的条件。
《五五》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八”,它们分别代表了“口字旁”和“八点水”这两个部首。它的总笔画数是9画,其中“五”的笔画数是4画,而“五”的笔画数也是4画。
《五五》一词源自于古代数学概念,指的是除以5的余数为5的情况。在古代的计数系统中,人们将数字五个为一组进行记数,而《五五》正是指这种记数方法中除以5余5的情况。
《五五》的繁体字为「伍伍」,它们的发音与简体字相同,只是书写形式上有所差异。
在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五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最早的时候,五字的写法是类似于现代的“儿”字,表示五个手指的形状。后来,随着字形的演变,五字的形状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所见的样子。
1. 这个数除以5的余数是五,符合了《五五》的条件。
2. 他每次都要按照《五五》的原则进行分配。
1. 五光十色:形容颜色丰富多彩。
2. 五湖四海:形容广大的地域范围。
3. 五谷丰登:形容农作物丰收。
《五五》的近义词包括:五除五、五的倍数加五等。
《五五》的反义词是:非五五、其他数字的情况。
百货公司跋烛之咨鼻珠长庆尘毂斥落箠搒醇疵春大麦出学忩忩丛灌打髀殖簟席断简遗编梵皇发兴冯垣凤占禾穟淮甸恢疎惛惫货舱减轻简珠交界借誉解制进阶诘屈謷牙技业克孜尔千佛洞类感累死累活粮斛院伶官传序隆隆鸾讹鹿裘蜜不齿蜂秾密弄孙女妖仆圉乾吉衢塞区田若无其事三大士森萃梳剃四合院岁恶铁山碎头足愿巍昂无慝夏虫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