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餓隸的意思、餓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餓隸的解釋

飢餓之徒。《漢書·叙傳下》:“ 信 ( 韓信 )惟餓隸, 布 ( 英布 )實黥徒。”《晉書·王羲之傳》:“ 獻之 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餓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饑餓的奴隸或仆役,常引申為形容人因極度饑餓而喪失尊嚴、卑躬屈膝或貪婪攫取的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餓:指饑餓,腹中無食。《說文解字》釋為“饑也”。
    • 隸:本義指奴隸、仆役、差役,泛指地位低下、被驅使的人。
    • 餓隸:字面意思即為饑餓的奴隸/仆役。這個詞組形象地描繪了處于社會底層、飽受饑餓煎熬、生存狀态極其悲慘的人群。它強調的不僅是生理上的饑餓,更暗含了因貧困和壓迫導緻的尊嚴喪失與行為扭曲。來源:《漢語大詞典》(漢典網可查部分内容)。
  2. 引申義與比喻義:

    • 形容貪婪攫取之态:由饑餓者急切求食的本能,引申比喻人貪得無厭、急于獲取(常指財物、權力等)的丑态。如形容貪官污吏或吝啬之徒的貪婪行徑。來源:《漢語大詞典》。
    • 形容卑躬屈膝、喪失氣節:饑餓的奴隸為了生存常不得不屈服、谄媚。故“餓隸”也用來形容人為了利益或生存而喪失原則、低聲下氣、毫無骨氣的樣子。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書法批評術語:在書法藝術評論中,“餓隸”曾被用作貶義,形容書法筆畫軟弱無力、缺乏骨氣與神采,如同饑餓的奴隸般萎靡不振。最著名的例子見于唐代書論家對王羲之書法(實為誤評或對比)的批評,但後世多認為此評有失公允。來源:《曆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
  3. 經典出處與例證:

    • 最著名的用例見于對王羲之書法的(争議性)評價。唐代書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引用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的觀點(一說為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傳論》中的表述),将王羲之的書法與王獻之對比時,有“子敬(王獻之)之書……若嚴家之餓隸”之語(此評多被認為是指獻之或泛指某種書風,非确指羲之)。此處的“餓隸”即是用其比喻義,形容書法筆畫拘謹、缺乏生氣與骨力。來源:《晉書·王羲之傳》附唐太宗評語、《書斷》(張懷瓘)。

“餓隸”一詞,本義指饑餓的奴隸,生動刻畫了極端困苦的生存狀态。其核心引申義聚焦于因“饑餓”(可實指生理需求,亦可虛指對名利等的渴求)而導緻的行為扭曲,主要表現為貪婪無度與卑躬屈膝這兩種喪失尊嚴與氣節的狀态。在特定語境(如書論)中,也用于形容藝術表現力的匮乏與軟弱。

網絡擴展解釋

“餓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餓隸”由“餓”(饑餓)和“隸”(奴隸)組成,字面意為“饑餓的奴隸”,比喻人民生活極度貧困、遭受剝削壓迫的境況。該詞多用于描述社會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态,強調物質匮乏與人身依附的雙重困境。

二、曆史出處與用例

  1. 《漢書》中的引用
    在《漢書·叙傳下》中,韓信和英布被描述為“餓隸”和“黥徒”,暗指他們出身卑微、生活困頓,後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
  2. 書法評論中的比喻
    《晉書·王羲之傳》以“嚴家之餓隸”評價王獻之的書法,形容其字體拘謹瘦削,缺乏靈動感。此處為引申用法,借“餓隸”的窘迫狀态比喻藝術風格的局限性。

三、綜合解析

四、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相關詞彙包括“饑民”“奴役”等,但“餓隸”更強調饑餓與人身依附的雙重屬性。反義詞如“豐衣足食”“自由民”則體現相反的社會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晉書》等文獻,或通過權威詞典(如查字典、滬江線上詞典)查閱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襃貶吡唎秉燭夜遊簸錢岔曲嗔叱大行诋切低三下四鬥曆斷限風雨如磐附假隔子挂麪鴻羅鴻章钜字花林粉陣胡福諱兵畏刑鼲貂活兒尖串焦阬揭天疾棘叽哩咕噜酒酣耳熱酒幟岠虛刻峻淚下如雨梅花墅暮想朝思難必扭角羚配第佩玖傾己髯髯三棒閃揄聖火神嚎鬼哭師子水臌水仙絲析發解天禀天公地道提比鐵礦石同品完塊晚陽烏焰先大母相提而論銜命